从王记到K记:“记家军”承包生活?店铺爱用“记”的秘密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3 11:15 1

摘要:早上出门买豆浆油条,摊主隔着老远就喊“王记豆浆,刚出锅的,来一套不”;中午赶时间吃汤粉,街角招牌明晃晃写着“李记汤粉,加蛋加肉都三块”;晚上想炒两个家常菜,小区门口“杨记小炒”的灯还亮着,就连买块蛋糕,柜台前都摆着“詹记桃酥”的盒子。

早上出门买豆浆油条,摊主隔着老远就喊“王记豆浆,刚出锅的,来一套不”;中午赶时间吃汤粉,街角招牌明晃晃写着“李记汤粉,加蛋加肉都三块”;晚上想炒两个家常菜,小区门口“杨记小炒”的灯还亮着,就连买块蛋糕,柜台前都摆着“詹记桃酥”的盒子。

老实讲,一天下来,感觉自己从头到尾都被“记家军”给包围了,有时候甚至会想,这“记”字到底有啥魔力,能让这么多店都围着它转?

不光是这些小店,连锁的袁记云饺、麻六记,卖酱料的李锦记,就连麦当劳、肯德基,咱们也习惯叫成M记、K记。

本来想以为只有餐饮爱用“记”,后来发现不是这样,看古装剧的时候,孙记铁铺、刘记裁缝铺、赵记钱庄常出镜,前阵子热播的《灼灼韶华》里,陈记药铺还频频露脸。

这就更让人好奇了,这些“记”到底啥意思,店家们为啥非得扎堆用它取名?

最常见的“某记”,大多是“姓+记”的组合,姓一般就是店主的姓。

比如袁记云饺,创始人是袁亮宏,香港的陈记烧鹅,老板叫陈伟文,一听到店名,就知道这店是谁开的。

广州还有家银记肠粉,1950年就开了,创始人是位姓银的先生,到现在还是广式肠粉的代表。

说实话,这种取名方式特别实在,相当于把老板的信誉和店铺绑在一起,咱们去消费的时候,心里会觉得“这是袁老板、银老板的店,要是东西不好,他们自己招牌得砸”,尤其在社区小店或者传统行业里,这种信任感特别管用。

也有些“某记”不用姓,单用名字里的字。

古装剧《赘婿》里,女配聂云竹开饭庄叫“竹记饭庄”,用的就是自己名字里的“竹”字;《灿烂的风和海》里的“珍强记”,是取了男主爸妈名字的最后一个字。

现实里的李锦记更典型,1888年创始人李锦裳发明了蚝油,就用自己名字里的“锦”字加“记”做了品牌名;广东的陈添记,1979年开的时候专卖鱼皮,老板叫陈程添,就挑了名字里的“添”字来命名。

上海还有家沈大成记点心店,1875年创立的,直接用了创始人沈大成的全名加“记”,以糕团闻名。

这种取名方式比“姓+记”更灵活,既能避开同姓店家的竞争,还能有点个人特色,比干巴巴的“李家酱料”“沈家点心”顺耳多了。

还有些“某记”跟姓名没关系,全靠特殊含义支撑。

广州的孖记士多是家有名的大排档,“士多”是英文“store”的音译,“孖”在粤语里是“双”的意思,有人说老板是想图个“好运成双”,也有人觉得是“两个孩子帮着记账”的经营模式。

河南的合记烩面更有说法,1950年李绍卿跟两个合伙人开了“合记老乡亲饭店”,后来专做烩面就改了名,“合”字直接点出了“合伙开店”的来历。

北京的内联升记鞋店更厉害,“内联升”取的是“内穿宫廷、外联百姓、步步高升”的意思,跟姓名没关系,却成了百年老字号。

这种取名方式跳出了“个人标识”的框框,有的讲经营模式,有的讲品牌愿景,反而更容易让人记住。

想弄明白店家爱用“记”的原因,得先搞清楚“记”本身的意思。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里,“记”有七种含义,像把印象放脑子里、记录事情、标志符号等等。

有篇叫《释汉简中的“记”》的论文,把“记”的意思分成两类,一类是书信义,比如官方文书或者私人信件,另一类是记录义,专门用来记数量。

现在店铺里的“记”,大概率来自“记录”和“标志”这两个意思。

有种说法是古代海上贸易发达,货物太多容易弄混,货主就会在竹牌上写自己的姓,再加上“记”,放在货物旁边当标记。

后来这种方式慢慢用到了商家身上,“某记”就成了“某人的东西”“某人开的店”的意思。

南宋的《宋会要辑稿・食货》里还记载过,广州港的商船当时就常用“某记”竹牌标货物归属,避免装卸混乱,这也能跟这个起源说法对上。

而且“某记”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是慢慢演变来的。

宋朝商业特别繁荣,店家都爱用招牌幌子招揽客人,那时候常见的是“姓+家”的名字,比如《清明上河图》里的“刘家上色沉檀拣香”,是刘姓人家开的香药铺,“杨家应症”是杨姓医生开的医馆。

到了清朝,“某记”才多起来,晋商的票号日升昌记、卖绸缎的谦祥益衡记都这么叫;民国的时候,“某记”更是跟雨后春笋似的冒出来,宁波有林兴记理发店、邬记南货店,唐山有成记绸缎庄,就连上海都开了亨达利记钟表行。

这种演变其实跟商业发展节奏一致。

宋朝的时候,商家多是家族经营,“某家”能体现出“家族传承”的感觉;明清商品经济更活跃,商号要开分店,“记”字能区分不同分店,比如汪玉霞食品杂货店,后来开的分店叫汪玉霞雨记、汪玉霞为记;到了民国,城市里小店越来越多,“记”字不挑行业,不管是理发店、南货店还是绸缎庄都能用,自然就成了通用的取名方式。

“记”字能火这么久,跟它的优势分不开,首先是语言习惯的加持,在粤语里,“记”是个特别顺口的后缀,不光能叫店铺,还能称呼熟人。

TVB的综艺节目《超级无敌奖门人》里,曾志伟让林家栋模仿罗文,说的是“扮演一次罗记”,跟叫朋友似的亲切。

粤港澳大湾区那边,“某记”店铺的密度比其他地方高不少,这种习惯通过移民、商贸传到其他地区,也让更多人接受了“记”字店名。

其次是传播起来特别方便,“某记”相当于一个“高效标识”,简单好记,顾客口耳相传的时候不容易出错。

现在新兴的品牌比如“柠记手打柠檬茶”“张记麻辣烫”,用的也是这种方式,外卖平台上搜的时候,输“柠记”“张记”就能快速找到,不用记那些绕口的长名字。

商家也愿意用,毕竟顾客能记住、能快速找到,生意才好做。

从音节上来说,“某记”也特别科学,有篇研究重庆沙坪坝大学城餐饮店名的论文说,三到六个音节的店名最受欢迎,因为一两个音节的信息量太少,七八个音节的又太难记。

“某记”本身是两个音节,加上品类比如“詹记桃酥”“姚记包子铺”,也就四五个音节,正好在“好记又能装信息”的范围内。

全国范围内的餐饮店名,最优音节数也多是4到6个,“某记+品类”的组合刚好命中这个区间,符合大家的记忆规律。

其实下次再路过“张记”“李记”,别觉得这些名字随便。

它们背后可能藏着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讲究,从古代海上贸易的竹牌标记,到现在街头巷尾的小店招牌,“记”字承载的不只是一个店名,更是咱们生活里最接地气的商业智慧。

它不挑规模,不管是小推车还是连锁店都能用;不挑行业,从早餐铺到药铺都适配;还能拉近和顾客的距离,比那些高大上的名字更有烟火气。

说白了,这就是“记”字能火这么久、被这么多店家偏爱的根本原因。

来源:念寒尘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