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类朋友的问题,甚至有时候都不是没钱本身带来的,而是思维方式,跟不上现代资产的量级认知,总拿自己过去几十年熟悉的生活环境当标准,人虽然进了城,脑子还停留在白鹿原。
一个人价值体系是不是紊乱,两个问题就问出来了。
第一个问题:100万现金多不多?
第二个问题:1万月收入高不高?
然后你去看他的回答,如果是:
1、多+高:这类人是我见最多的人,因为我自己也是这样的人,大家有一个统称——普通人。
这类朋友的问题,甚至有时候都不是没钱本身带来的,而是思维方式,跟不上现代资产的量级认知,总拿自己过去几十年熟悉的生活环境当标准,人虽然进了城,脑子还停留在白鹿原。
所以买房的时候,就容易想当然,容易走极端:要么觉得100万足够全款拿下一二线城市核心地段的套三双卫次新房,要么觉得月入1万也能扛得动月供7、8千多高房贷。
最后要么看房600套,都买不回来一套房东脑子打铁的捡漏房,要么就是还没怎么看房呢,就听了中介的话,直接按揭一套刚付得起15%首付的新房,然后被每月的月供压得喘不过气。
所以这类朋友,最好能先抛弃自己先入为主的执念,去查一下目标城市、目标地段、目标房子的实际均价,再算清楚首付多少、月供多少,对比自己的现金流,确认能买,就脚踏实地的去看房100套,比天天在网上瞎咧咧“房价高不高”靠谱多了。
2、不多+高:这类人更有意思,大多数是一二线城市的“高薪打工人”。
一二线城市的房价动辄百万起步,所以大家体感上,觉得100万现金真心不多,甚至都买不了一套房。但月薪1万的收入,对大多数牛马来说,又确确实实是一个能拉开和其他人差距的分水岭。
这类朋友,也是最容易加高杠杆买房的群体,买房时特别爱盯着“更大的房子”“更好的学区”下手,却没有想过,万一收入降了,还能还多久的房贷。
事实上,他们的生存处境,是所有人群中最差的那一类,甚至都不如乡下农民——农民再不济,回老家,种点地,饿不死,而他们一旦失业,就会面临手停口停的窘境。
所以这类朋友如果要买房,一定要按月收入突然减半还能不能供得起月供的方式来核算,买房不能只看上限,还要算下限。留足安全垫,比一步到位更重要。
3、不多+不高:这里面又分两种人,一种是真有钱,不去管了,有钱人的心咱们操不着。
另一种是假清高,比如我认识的一个娃儿就是这样,刚毕业一年,在老家做事儿,月入3000都不到,问他100万多不多,他说“不多,开个奶茶店都要150万”,问他1万收入高不高,他撇嘴:“不高,我同学在深圳做直播,月入5万起步。”
结果呢?跟家里要的20万创业基金,没半年就亏光了,现在连刚需房的首付都凑不出来。
其实这两个问题,根本没有标准答案,全看你的标的物是什么。
其实100万,不管在哪里花,维持基本的吃喝都差距不会太大,但一旦引入房子这个标的物,在县城是巨款,在北上就只是首付零头了。1万月收入,在三四线能过得很滋润,在一线城市可能刚够温饱,但无论在哪里,至少大家都觉得是一个不算很低的收入。
对了,记得2008年混论坛的时候,就有很多月薪过万的帖子,这都多少年过去了,大家还在讨论月入过万,这说明什么呢?
来源:天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