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篇故事的讲述者是跑娱乐口的小编,他本来只准备写一篇平常的新歌速递,结果看见那句歌词,心里咯噔一下,评论区像被点了火。说真的,大家的情绪来得很快,热搜标签一条一条往上蹿,小编手里的咖啡都凉了也顾不上换。他盯着数据曲线,心里嘀咕:咋就又成了感情大考题?本想把曲风
沉寂数月,鹿晗终于有了新的动态,但没想到新歌却意外暴露真实情况。
这篇故事的讲述者是跑娱乐口的小编,他本来只准备写一篇平常的新歌速递,结果看见那句歌词,心里咯噔一下,评论区像被点了火。说真的,大家的情绪来得很快,热搜标签一条一条往上蹿,小编手里的咖啡都凉了也顾不上换。他盯着数据曲线,心里嘀咕:咋就又成了感情大考题?本想把曲风、制作人、混音这些信息填全,忽然发现最受关注的不是音乐,而是两个人的关系。
下午的时间线往前挪不动,消息一波接一波,平台给推了不少联动话题。小编刷到粉丝的二创,截了MV里的空椅子、落日、背影,配文全是“有点东西”。也有人翻出深夜电台的曲库,说这首歌和去年的那次直播情绪呼应,感觉不是巧合。你看,这就很像把拼图一块块往爱情上贴,小编也懂,但心里冒出一句:不会吧,音乐就不能只是音乐?
线下也没闲着,工作室把试听片段挂出来,文案干净利落,没有任何旁白,小编顺手找了场地信息,确认是老团队。可外面开始蔓延另一种风声,说有人在排练房外看见他独自走出,帽檐压得很低,像是心事重,小编听完只能叹口气:这叫啥有效信息?其次日清晨又有人晒出路边偶遇她的照片,说看到她跟助理笑着聊剧本,状态不错。一悲一喜,评论区像拔河,谁都不让谁。
说起来,大家早就记得他们官宣那年卡过网,后来两人都把话说少了,作品说多了。他跑巡演,她进组拍戏,公开场合基本避谈私生活,小编也习惯了这种“默契”。这次的歌里透出破碎感,于是旧事被翻箱倒柜地摆上台面,连以前的海报配色都被分析一遍。小编坐在屏幕前,手指悬着,知道报道要往前写,但又不想踩进过度解读的坑。
更麻烦的是,平台算法见到“瓜”就兴奋,一小时里推了四篇所谓“线索汇总”,连他都看累了。灰产在二手群里吆喝,说有内部聊天记录,十块一份,简直离谱。他把这些窗口一一关掉,心里多少有点火气:到底是谁在消耗谁?晚上九点,他去看了一眼巡演彩排的路透,注意到他手上护腕还在,状态看着有点疲惫;另一边她的联合采访里谈到角色,说要把年轻人的复杂演到骨子里,没提半句私人事。
写稿这会儿,小编把文案改了三次,决定把重点放在音乐本身和公众情绪的来回上。他把那些过分的猜测删掉,用几句口语把现场的感觉落下来:歌里有失重,外面有躁动,两头都不肯退一步。手机还在震,编辑群有人问要不要加“分手”字眼,他回了个“别加”,心里话是:不是所有的拐弯都指向同一个结论。
夜越深越像没边,小区门口的风把树叶打得哗啦啦,小编又刷新了一次热搜,话题还在高位。他把稿子定了版,留了余地,也知道明天还会有新动静。说到底,旁观者只能把看到的写清楚,没法替当事人说话。这事儿绕来绕去,大家都在等一句痛快话,可那句话迟迟不来。这点事儿他们就不能痛快说清楚吗?
来源:空气猫的老婆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