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黑白相间的胖墩墩,抱着竹子坐在地上啃,憨态可掬的样子谁看了都喜欢。可你知道吗,在这片土地上,还有很多可爱又珍稀的动物,正悄悄走向消失。它们有的藏在深山老林里,有的躲在高原草甸上,有的游在江河湖泊中,数量少得可怜,却鲜为人知。
消失中的生灵
说起濒危动物,你第一个想到的是不是大熊猫?
黑白相间的胖墩墩,抱着竹子坐在地上啃,憨态可掬的样子谁看了都喜欢。可你知道吗,在这片土地上,还有很多可爱又珍稀的动物,正悄悄走向消失。它们有的藏在深山老林里,有的躲在高原草甸上,有的游在江河湖泊中,数量少得可怜,却鲜为人知。
今天,就按濒危等级从低到高,给大家盘点十种濒危动物。
每一种的故事都让人揪心,看完你会更懂,保护不是空话,而是迫在眉睫的事。
第十名:大熊猫——国宝也需守护
大熊猫,人人都认识。
黑眼圈,圆耳朵,胖乎乎的身子,动作慢悠悠的,看起来像个憨厚的老实人。它们生活在四川、陕西、甘肃的高山竹林里,比如卧龙、九寨沟,那些海拔一千五到三千米的地方。
大熊猫每天要吃十二到三十八公斤竹子。
对,你没听错,就是那么能吃。它们喜欢抱着竹子坐在地上啃,吃饱了就找棵树或者石头,趴上去睡觉。性格温顺,可领地意识强,谁敢侵犯它的地盘,它也会发火。野生大熊猫能活十八到二十年,算是长寿的了。
以前,大熊猫差点灭绝。
竹林被砍,栖息地碎片化,熊猫找不到足够的竹子,数量急剧下降。后来靠人工繁育和栖息地修复,野外种群才慢慢恢复。现在,大熊猫的濒危等级从"濒危"降到了"易危",算是个好消息。可这不代表可以放松,保护工作还得继续。
第九名:金丝猴——雪山精灵
金丝猴,听名字就知道很漂亮。
金色的毛发,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像是穿了件华丽的外套。它们主要分三种:川金丝猴在四川和陕西,滇金丝猴在云南和西藏,黔金丝猴在贵州。多数生活在海拔一千五到三千米的针叶林里,那些人迹罕至的深山。
金丝猴喜欢群居。
一群能有几十上百只,白天在树上跳来跳去,找松萝、嫩芽吃,晚上就睡在树杈上。川金丝猴的金色毛发特别显眼,滇金丝猴是黑白配色,脸是粉色的,看起来萌得不行。
可它们的日子不好过。
栖息地被破坏,森林被砍成农田,活动范围越来越小。而且金丝猴对环境很挑剔,只能在特定海拔的森林里生存,环境一变,就活不下去了。现在它们的濒危等级是"濒危",数量还在减少。
第八名:藏羚羊——可可西里的骄傲
藏羚羊,生活在青海可可西里、西藏羌塘、新疆阿尔金山的高原草原上。
那里海拔四千到五千五百米,空气稀薄,寒风刺骨,普通人去了都喘不过气来,可藏羚羊在那儿活得好好的。它们喜欢群居,每年夏天会大规模迁徙,雌性藏羚羊去卓乃湖产崽,生完再带小羚羊回来。
藏羚羊跑得特别快,能达到每小时八十公里。
它们主要吃高原上的针茅、苔草,那些看起来又干又硬的草,藏羚羊吃得津津有味。
以前,藏羚羊差点被杀光。
偷猎者疯狂捕杀,因为藏羚羊绒能做"沙图什"披肩,卖价极高。最惨的时候,种群数量只剩几万只。后来有了巡山队,冒着生命危险守护可可西里,抓偷猎者,保护藏羚羊,数量才慢慢回升。
现在,藏羚羊的濒危等级降到了"近危",算是个好消息。可偷猎的威胁还没完全消失,保护工作还得继续。
第七名:朱鹮——东方红宝石
朱鹮,羽毛是白色的,翅膀尖和脸是红色的,飞起来的时候特别好看,像一团移动的火焰。
它们生活在陕西洋县、河南淅川、浙江德清,主要在稻田、河流、沼泽附近活动。朱鹮喜欢成对或小群活动,白天在田里找小鱼、泥鳅、青蛙吃,嘴巴又长又尖,一戳一个准。野生朱鹮能活十五到二十年。
以前,朱鹮几乎灭绝了。
农药滥用,田里的小鱼变少,栖息地被填成农田,朱鹮找不到食物,也没地方住。1981年,科学家在陕西洋县发现了七只野生朱鹮,全世界就剩这七只了。
后来靠人工繁育和"朱鹮友好稻田"——不打农药的稻田,朱鹮的种群才恢复到几千只。
现在,朱鹮的濒危等级还是"濒危",数量虽然增加了,但还远远不够。保护朱鹮,就是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第六名:华南虎——消失的国虎
华南虎,曾经是山林里的顶级猎手。
独居动物,喜欢在夜间捕猎,主要吃鹿、野猪等,一只成年华南虎每天要吃十到十五公斤肉。它们擅长爬树、游泳,领地范围很大,在山林里所向无敌。
可现在,华南虎野外已经灭绝了。
以前为了保护家畜,人们大量捕杀华南虎。森林被砍,猎物变少,华南虎的栖息地消失了,最后野外个体全部灭绝。现在只剩人工繁育的华南虎,主要在动物园里。
科学家们尝试"野化放归",想让华南虎重返山林。
可这谈何容易?人工繁育的华南虎不会捕猎,也不适应野外环境,放出去可能活不下来。华南虎的濒危等级是"极危",想让它们重返自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五名:白鱀豚——长江女神
白鱀豚,被称为"长江女神"。
皮肤是光滑的灰色,肚子是白色的,嘴巴又长又尖,看起来很温柔。它们曾经生活在长江中下游,从宜昌到上海,喜欢在水深十到二十米的地方活动。
白鱀豚是群居动物,通常三到五只一群,靠回声定位找鱼吃。
游泳速度快,能跳出水面,姿态优美。可长江的航运越来越繁忙,轮船的噪音干扰了白鱀豚的回声定位,它们找不到鱼,也没法正常繁殖。
过度捕鱼,让长江里的鱼变少了。
水污染,让水质越来越差。白鱀豚找不到食物,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2007年,白鱀豚被宣布"功能性灭绝",也就是说,野外找不到能繁殖的种群了。
偶尔有人说看到了白鱀豚,可从来没被证实。
长江女神,可能真的消失了。
第四名:白头叶猴——岩壁上的猴子
白头叶猴,生活在广西崇左的喀斯特石山上。
只在这里有分布,是特有种。成年猴的头是白色的,身体是黑色的,幼猴是金黄色的,特别好认。它们生活在陡峭的石山上,白天在岩壁间跳来跳去,找树叶、嫩芽、果实吃,晚上睡在石缝里。
白头叶猴的日子不好过。
石山周围的森林被砍,变成农田,食物越来越少。喀斯特石山碎片化,不同种群的白头叶猴没法交流,近亲繁殖严重,种群越来越弱。
现在,白头叶猴的濒危等级是"极危",全世界只剩几百只。
保护白头叶猴,就是保护这片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保护生态平衡。
第三名:海南坡鹿——海南的国宝鹿
海南坡鹿,仅分布在海南东方、白沙的稀树草原和灌木林里,是海南特有种。
它们喜欢群居,一群十到二十只,白天在草原上找草吃,晚上睡在树下。雄性坡鹿有又长又弯的角,像树枝一样,雌性没有角。它们跑得很快,遇到危险会蹦跳着逃跑,被称为"海南精灵"。
以前,海南坡鹿差点灭绝。
过度捕猎,角能做药材,肉能吃,海南坡鹿被大量捕杀。草原被改成橡胶林,栖息地消失,最惨的时候只剩二十六只。
后来靠保护区守护,数量恢复到几百只。
可海南坡鹿的濒危等级还是"极危",数量还远远不够。保护海南坡鹿,就是保护海南的生态环境。
第二名:扬子鳄——活化石
扬子鳄,是特有的鳄鱼,被称为"活化石"。
它们生活在安徽宣城、浙江长兴、江苏溧阳的沼泽、池塘、河流里。喜欢生活在淡水环境,白天晒太阳取暖,晚上找鱼、虾、青蛙吃。冬天会冬眠,躲在洞穴里不吃不喝。
扬子鳄体型不算大,成年扬子鳄大概一点五到两米长。
性格比其他鳄鱼温顺,不会主动攻击人。可扬子鳄的日子不好过,沼泽被填成农田,池塘被污染,栖息地越来越少。
以前,扬子鳄被当成"害兽"捕杀。
卵经常被老鼠、蛇偷吃,种群数量越来越少。现在,扬子鳄的濒危等级是"极危",野外只剩几百条。
保护扬子鳄,就是保护这片古老的生态系统。
第一名:黔金丝猴——世界最濒危的猴类之一
黔金丝猴,全世界只剩不到一千只,比大熊猫还稀有。
它们仅分布在贵州梵净山的原始森林里,是特有种,也是梵净山的"明星动物"。生活在海拔一千七到二千二百米的常绿阔叶林里,喜欢群居,一群能有三十到五十只。
黔金丝猴的毛发是灰黑色的,脸是浅蓝色的,嘴角有两撮"小胡子",特别可爱。
白天在树上找松萝、果实、嫩芽吃,动作敏捷,从一棵树跳到另一棵树,像是在表演杂技。
可黔金丝猴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
梵净山周围的森林被砍,变成农田和茶园,栖息地只剩梵净山核心区这一小块。而且黔金丝猴对食物很挑剔,只吃特定的植物,环境一旦被破坏,就没法生存。
现在,黔金丝猴的濒危等级是"极危",数量还在减少。
保护黔金丝猴,就是保护梵净山的生态系统,保护这片净土。
保护不是空话
看完这十种濒危动物,是不是既心疼又庆幸?
心疼它们因为人类活动濒临消失,庆幸还有很多人在努力保护它们——巡山队守护藏羚羊,科学家繁育朱鹮,保护区修复栖息地。
其实,保护它们不只是"专家的事",我们普通人也能做。
不买野生动物制品,那些所谓的"补品""工艺品",背后可能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
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少开车,少用塑料,保护环境就是保护它们的家园。
多关注和传播它们的故事,让更多人知道,这些动物正在消失,需要我们的帮助。
保护不是空话,而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小事。
这些动物,曾经和我们共享这片土地,它们有权继续生存下去。如果它们消失了,我们失去的不只是几个物种,而是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是我们自己的未来。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守护这些消失中的生灵,让它们的故事不要成为绝唱。
来源:老刘说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