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豫中平原的漯河,农田里的景象年复一年有着鲜明的 “季候感”:深秋时节,成片的小麦幼苗探出嫩绿的脑袋;初夏麦浪翻滚过后,玉米苗又接力般铺满田野。作为河南重要的农业产区,漯河 80% 以上的耕地都种植着小麦和玉米,这种 “两熟制” 模式已延续数十年。有人不禁疑问
在豫中平原的漯河,农田里的景象年复一年有着鲜明的 “季候感”:深秋时节,成片的小麦幼苗探出嫩绿的脑袋;初夏麦浪翻滚过后,玉米苗又接力般铺满田野。作为河南重要的农业产区,漯河 80% 以上的耕地都种植着小麦和玉米,这种 “两熟制” 模式已延续数十年。有人不禁疑问,为何当地不转向收益更高的经济作物?其实,这背后藏着自然、技术、产业与民生的多重逻辑,是漯河农业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 “最优解”。
一、自然条件 “先天适配”:小麦玉米的 “生存优势”
漯河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热同期 —— 每年 10 月至次年 5 月的小麦生长期,恰好对应温和的冬季与春雨,能满足小麦分蘖、拔节的需水需求;6 月至 9 月的玉米生长期,又赶上夏季集中降水与高温,契合玉米灌浆的生长特性。更关键的是,漯河的土壤以黄褐土和沙壤土为主,土层深厚、保水保肥能力适中,既不像黏重土壤那样易积水烂根,也不像沙地那样保肥性差,对小麦玉米这种 “耐粗放” 的作物格外友好。
反观经济作物,要么对环境要求苛刻:比如中药材需要精准控制湿度,一旦夏季多雨就易霉变;要么抗风险能力弱:露天种植的瓜果遇到春季倒春寒,可能全军覆没。自然条件的 “容错率”,让小麦玉米成为漯河农民最稳妥的选择。
二、种植传统与技术惯性:难以突破的 “经验壁垒”
在漯河农村,几乎每个农户都能熟练说出小麦的 “三肥两水” 技巧 —— 播种前施足底肥、返青期追氮肥、灌浆期补叶面肥,以及拔节期和灌浆期的关键浇水时机;玉米的病虫害防治更是 “祖传手艺”,老一辈农民仅凭叶片颜色就能判断是否感染大斑病。这种代代相传的种植经验,是无数次试错后积累的 “财富”。
而经济作物的种植技术门槛要高得多:种大棚蔬菜需要掌握温度调控、授粉技巧,稍有不慎就会影响产量;种果树则要学习修剪、疏花疏果,还得应对不同年份的气候波动。前些年,临颍县有农户尝试种草莓,因不懂大棚湿度管理,第一批果全因灰霉病烂在了地里,不仅没赚到钱,还亏了几万元的大棚成本。对追求稳定的农民来说,与其冒险尝试 “陌生领域”,不如守住熟悉的小麦玉米。
三、产业链 “强支撑”:小麦玉米的 “后路保障”
漯河的农业产业布局,早已与小麦玉米深度绑定:双汇集团作为全球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每年需要数十万吨玉米加工饲料;全市 20 多家面粉厂,从早餐店的馒头到食品厂的饼干,都依赖本地小麦供应。这种 “企业 + 农户” 的模式,形成了稳定的收购闭环 —— 农民刚收割完小麦,面粉厂的收购车就开到了田间地头,玉米则直接通过合作社卖到饲料厂,根本不愁销路。
反观经济作物,却面临 “产业链断链” 的困境:漯河缺乏大型果蔬加工厂,农户种的黄瓜、番茄若没及时卖掉,要么烂在地里,要么得自己拉到市区菜市场低价抛售;去年郾城区有农户种辣椒,行情好时能卖 3 元一斤,行情差时跌到 5 毛钱,连采摘成本都不够。没有完善的加工、储存、销售体系,经济作物的 “高收益” 终究是镜花水月。
四、政策保障与风险规避:小麦玉米的 “安全选项”
国家对粮食作物的扶持政策,为漯河农民吃下了 “定心丸”:小麦有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玉米也有生产者补贴,每亩地算下来能多赚 100 多元;此外,小麦玉米还纳入了农业保险,遇到旱灾、涝灾,保险公司会按损失比例赔付。
而经济作物的政策支持相对薄弱,不仅补贴少,保险覆盖率也低 —— 去年漯河遭遇暴雨,种玉米的农户拿到了每亩 200 多元的保险赔偿,种西瓜的农户却因没买保险,几亩地的西瓜全被淹,损失只能自己承担。对大多数农户来说,种地是全家的生计来源,他们输不起也不敢赌,小麦玉米的 “低风险 + 稳收益”,远比经济作物的 “高风险 + 不确定收益” 更靠谱。
五、破局与坚守:“粮经兼顾” 的探索与现实选择
当然,漯河以小麦玉米为主导,并非意味着要永远 “墨守成规”。如今,一些乡镇已在探索 “粮食 + 经济作物” 的套种模式:小麦地里套种大豆,玉米行间种芝麻,既不影响粮食产量,又能多赚一份收益;还有合作社建起了温室大棚,通过 “订单农业” 帮农户对接超市,解决了销售难题。
未来,随着产业链的完善、技术的普及和政策的倾斜,漯河的农业或许能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走出一条 “粮经兼顾” 的新路。但无论如何,小麦玉米在漯河农田里的 “主角” 地位,短期内仍会是当地农业发展的现实选择 —— 因为它不仅是自然的选择、技术的选择,更是农民对生计负责、对土地敬畏的选择。
来源:漯河映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