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雨后初晴,晨光刺破薄雾,勾勒出哈尔乌素露天矿的磅礴轮廓。宽阔的采掘面上,一台钢铁巨兽——2#WK-35电铲昂首屹立,巨大的铲斗在电铲司机郭瑞峰沉稳精准的操作下,深深切入乌黑的煤层,油亮的原煤顺从地滑入铲斗,铲斗随即稳稳回转,将满载的“乌金”倾泻入等候的矿卡车厢
雨后初晴,晨光刺破薄雾,勾勒出哈尔乌素露天矿的磅礴轮廓。宽阔的采掘面上,一台钢铁巨兽——2#WK-35电铲昂首屹立,巨大的铲斗在电铲司机郭瑞峰沉稳精准的操作下,深深切入乌黑的煤层,油亮的原煤顺从地滑入铲斗,铲斗随即稳稳回转,将满载的“乌金”倾泻入等候的矿卡车厢。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郭师傅,电铲周围还有少量积水,工务队马上过来处理,装车的时候稳着点来啊!” 运行四班班组长李建国的声音带着关切,从对讲机里传来。
“收到收到,目前装车状态正常,放心吧李工。”郭瑞峰环视了一圈电铲四周,再次精准地挥铲,“趁着雨后天气好,视线清晰,咱们抓紧时间,一铲一铲把耽误的产量‘啃’回来。”
“好!这段时间任务紧,要的就是这股劲儿。” 李建国语气一振,“‘干’字当头,咱不光要干,还得干得安全、干得漂亮!看你的了,老郭!”
这幅生动的画面,是雨后初晴的哈尔乌素露天煤矿最动人的风景。近期,一场持续降雨席卷鄂尔多斯高原,露天矿面临道路湿滑、设备运行受阻等重重困难。雨势稍歇,采掘队的成员们便已整装待发。“雨一停,心里就一个字:‘抢’!”李建国回忆道,“保供任务就是军令状,剥离不是蛮干,是巧干。耽误的时间,必须一分一秒夺回来!”
由于降雨打乱了原有的生产节奏。采掘队四个班组不约而同达成默契,晚下班一会儿。“这不是简单的延时,而是确保生产指令、设备状况、安全风险点、作业重点区域等信息在交接班时实现‘零缝隙’传递的关键举措。”李建国解释道,“不能让时间浪费在‘等’和‘说’上,必须让设备第一时间高效转起来。”
借鉴以往应对恶劣天气的经验,收工前,矿卡司机们主动将空车提前驾驶到电铲附近的安全区域待命。下次开工时,电铲一启动,矿卡立刻“接棒”,保障运输不间断,省去了雨后路况复杂、调车缓慢的时间损耗。“保供就像接力赛,棒子递得快,整体速度就上去了。”郭瑞峰说。
复产不是采掘队的“独角戏”。雨后,采掘队第一时间与工务队、供电队紧密联动,最大程度上减少外障造成的生产停滞。优先清理、加固通往采掘面的关键道路,确保矿卡运输生命线畅通,并实时监测线路状况,严防雨后潮湿环境引发电气故障。
与设备维修中心穿采车间更是结成“战时同盟”,加密设备点检频次,尤其对电铲铲斗、悬臂、提升机构等关键结构件连接部位进行“过筛式”排查。“雨后设备隐患易发,一颗松动的螺栓如果脱落混入煤流,冲到破碎站,可能造成筛板断裂,那损失就大了!”郭瑞峰深有感触。在每班作业前,他都会打着手电,格外仔细地检查这些“要害”部位。这种前瞻性的协作,将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保障了生产链条的稳定运行。
“雨后的‘干’,更要讲究‘精细’!”郭瑞峰目光坚定。作为司机长,他带领全机组成员统一思想,强化质量意识,从每一个细节入手,严格执行现场管理举措,力求将“毫厘精准”的操作准则发挥到极致。他们靠着长期积累的经验,精准判断煤岩分界。铲斗切入的深度、角度、提拉的速度,都经过精心控制,对标外科手术般精准。“既要保证剥离量、采装量,更要注意安全,千万不能出岔子。” 秉持着这样的理念,一斗斗“乌金”被高效、纯净地采掘出来。
截至9月底,哈尔乌素露天煤矿生产商品煤2358.3万吨,完成年计划的76.08%,超年进度计划39.7万吨,同比增加82.3万吨。剥离总计完成10209.9万立方米,完成年计划的 69.21%,同比增加6979.2万立方米。这一组滚烫的数字,是采掘队职工用铁臂、汗水和智慧,在暴雨洗礼后交出的“实干答卷”。他们用行动证明:风雨,只能暂时阻滞脚步,却无法浇灭“干”的激情;困难,只会磨砺意志,让“干”的精神在挑战中愈发璀璨。
来源:准能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