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朱熹成长、成家、成才、成就之地,武夷山与朱子文化血脉相连。八百年前,朱熹在这里写下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传世名句;八百年后,武夷山人正在用当代人的智慧,为朱子文化注入新的时代“活水”。
国庆假期虽过,武夷山市五夫镇的兴贤古街依旧人流如织。来自海内外的研学团队与参访者穿行于老街巷陌,在朱子故里的遗存古迹间,追寻先贤足迹,感悟思想源流。
作为朱熹成长、成家、成才、成就之地,武夷山与朱子文化血脉相连。八百年前,朱熹在这里写下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传世名句;八百年后,武夷山人正在用当代人的智慧,为朱子文化注入新的时代“活水”。
外国游客在五夫镇兴贤古街与壁上龙鱼合影留念。(李直玲 摄)
自2023年起,每年谷雨时节的“开茶祈福,礼敬朱子”活动,已成为武夷山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茶农们将朱子家礼与茶文化巧妙融合,创造出独具武夷山特色的民间采茶祈福礼。这种可演绎、可观赏、可互动的体验活动,让古老的礼仪在当代生活中落地生根,也为传统文化与特色产业的融合发展开辟了新路。
在武夷山实验小学的厨艺课堂,孩子们学习制作“文公菜”的过程,也是一次文化启蒙。“捏紧肉团要像持守初心,调味适中方见中庸之道。”老师一边指导,一边讲解着菜肴中蕴含的文化内涵。这堂“可吃可学”的朱子家宴课,正是当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融合的生动写照。
武夷山实验小学学生学习制作文公菜。(林李冰 摄)
如今,朱子文化已成为当地中小学的“必修内容”。从成年礼、敬师礼的蔚然成风,到《小学读本》、诗词大会、书法比赛、伦理讲座等多元载体的运用,传统文化以更贴近时代的方式浸润童心。朱子学校校长林巧表示:“我们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让孩子在生活中体验朱子文化的魅力。”
在武夷山五夫龙鱼戏省级非遗传承人彭子逑的指导下,朱子学校组建少年龙鱼戏队,学习编织龙鱼、演绎传统舞蹈。“鲤鱼跳龙门”的劝学寓意,通过活泼有趣的表演形式,悄然植根于孩子们心中。“这样的传承,自然而深刻,”彭子逑欣慰地说。
朱子学校学生学习制作龙鱼。(李直玲 摄)
朱子学校少年龙鱼戏队。(李直玲 摄)
高等教育方面,武夷学院开设的“朱子文化十讲”选修课座无虚席,课程涵盖了从“朱子概览”到“朱子文化在海外的传播”等十个专题,系统性展现朱子文化的多维面貌。
朱子婚礼的传承与创新,是传统文化“活化”的又一亮点。自2019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朱子婚礼在保持传统精髓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武夷山从《朱子家礼·婚礼》中提炼出媒妁礼、纳采礼、醮子礼等七个核心环节,创新推出酒店版、公园版、居家版三种婚礼脚本,让这一古老礼仪以更贴近现代人生活的方式延续传承。今年7月,《传承朱子婚礼文化 扎实推进移风易俗》案例入选全国移风易俗优秀创新案例。
朱子文化不仅深植乡土,更借文旅融合走向世界,成为文明互鉴的桥梁。
今年5月,大型山水实景演出《月映武夷》正式公演。作品以朱熹生平与思想为主线,融合音乐、舞蹈与数字科技,为观众打造沉浸式的文化视听盛宴。
《月映武夷》演出现场
今年暑期,第十八届“朱子之路”暨汉学青年学者研习营在南平开营,来自美国、巴从马、马来西亚、越南等国的青年学子齐聚武夷山,共同探寻朱子文化魅力。这些国际青年学者循着朱子生平足迹,走访武夷精舍、兴贤书院等历史遗存,亲身体验“释菜礼”等传统仪式,在实景实地中感悟朱子思想的深邃智慧。
与此同时,武夷山启动“大武夷入境游推广计划”,面向高端主题旅游市场,依托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的资源特色,融合旅游、体育和文化元素,探索入境旅游发展新路径,让更多国际游客能够亲身感受朱子文化的独特魅力。
如今在武夷山,朱子文化不再是静止的典籍,而是流动的风景。它流动在书声与光影里,在菜香与舞步间,更在跨越国界的交流中。这条由实践开辟的路径,让文化的“活水”既深溯了源头,又拓宽了河道,滋养着新的时代。
来源:中国武夷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