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句话,把从福建扛来的一箱文蛤、两斤自家晒的虾干、还有爷爷攒了半年的思念,全挡在了南京某小区的铁门外。
“孩子感冒,怕传染。
”
一句话,把从福建扛来的一箱文蛤、两斤自家晒的虾干、还有爷爷攒了半年的思念,全挡在了南京某小区的铁门外。
那天是10月3号,陶祥女儿10岁生日,福建亲戚浩浩荡荡十几号人,酒店订好、蛋糕取好,就等主角秋天出场。
结果秋妈微信回得飞快:发烧38℃,真来不了。
亲戚们面面相觑,只好把给孩子的红包原封不动再拎回酒店,爷爷一个人蹲在走廊尽头抽烟,烟灰弹进一次性饭盒里,像把“爷爷”两个字也弹成了灰。
可第二天,有人刷到上海少儿艺术节的直播——秋天穿着小西装,拿着银奖奖杯,现场背了一首《少年中国说》,声音洪亮得连弹幕都在刷“这娃状态爆棚”。
镜头里孩子笑得见牙不见眼,怎么看都不像前晚“高烧”。
爷爷连夜把直播链接转给秋妈,没回;再发,一个红色感叹号。
事情到这,外人再迟钝也咂摸出味儿:感冒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其实矛盾早埋好了。
秋天爸妈离婚协议上只写了抚养权归妈妈,对探视一句没细抠。
爷爷起初不好意思催,隔周跑一趟,空手来、满载回——车后备厢被塞满给孩子买的奶粉、绘本、滑板车。
可每次到了小区门口,保姆下楼接,电梯口就拦人:“孩子上兴趣班,怕分心。
”
半年里,爷爷跑了七趟,真正见到孙子的次数:零。
10月15号,爷爷学乖了,先跑去鼓楼区家事调解中心登记,再带着调解员一起上门。
秋妈这回换了个理由:周末奥数集训,时间排满。
调解员把课表要来看,发现奥数班根本在周日,当天孩子空得能逮蝴蝶。
场面一度尴尬到能听见楼道里的感应灯“滋啦”一声灭掉。
有人怪秋妈太绝,也有人劝爷爷“算了,别闹大”。
可法律圈的朋友甩来一句话:隔代探视没写进强制条款,但《家庭教育促进法》第20条白纸黑字——“其他家庭成员有权参与家庭教育”,真撕破脸,法院一般会先让社区出“探视时间表”,南京已有判例,一个月固定两次,节假日顺延。
换句话说,爷爷不是没牌,只是之前没人替他洗牌。
更深一层,是两种育儿观在拔河。
秋妈做直播带货,账号标签是“10后宝妈+鸡娃日常”,孩子弹钢琴、说英语、拿奖状的片段流量最稳;爷爷那边呢,退休老头不会剪辑,只会举着手机拍孙子在沙滩上捡贝壳,点赞常年两位数。
流量世界,谁掌握镜头,谁就掌握“孩子该是什么样”。
于是感冒成了万能盾牌,挡的不止是病毒,还有“旧式亲情”对“新型流量”的打扰。
最新内部记录里,学校老师随口一句:秋天本学期请假只有9月28号半天。
轻飘飘,却像把钥匙,把“持续感冒”的锁撬开一条缝。
有人支招:干脆申请心理评估,让孩子自己说想不想见爷爷。
听着很科幻,可南京建邺区去年就这么干过——8岁娃面对沙盘,三两下摆出一座“有围墙的城堡”,墙外孤零零放了一只乌龟。
报告出来,法官当场把探视权从“每月一次”改到“每周一次”。
孩子不会撒谎,只是大人总替他们“懂事”。
爷爷今年67,高铁票买成积分达人,再折腾几次,真怕他把身子骨也熬成“探视权”的代价。
故事写到这儿,没有大团圆。
爷爷还在等社区排期,秋妈还在剪新视频,秋天依旧出现在镜头前,礼貌、优秀、笑容标准。
只是偶尔被问到“想不想爷爷”时,他会先瞄一眼妈妈,再小声说:“想。
”
声音轻得像秋风掠过,但足够让明白的人听见——
感冒可以撒谎,孩子不会。
来源:风姿卓越画板4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