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真实!“百家讲坛”为什么衰落了?网友:都怪他讲了不该讲的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3 00:15 2

摘要:0.12%——这是去年《百家讲坛》在18-35岁人群里的收视,低到可以当误差。

“小时候陪爸妈看《百家讲坛》,现在陪手机看UP主。

”一句话,把两代人的知识菜单划成两半。

0.12%——这是去年《百家讲坛》在18-35岁人群里的收视,低到可以当误差。

同一年,B站知识区平均播放量2.1%,碾压式胜利。

不是内容没人要,是“端着”没人看。

老粉还在,但老粉也老了。45岁以上观众贡献0.8%基本盘,像一张长期饭票,吃得饱,却长不高。

央视内部数据更扎心:节目形式21年没变,录播+字幕,连机位都懒得挪。

观众在弹幕里吵架,它在镜头里背书,各忙各的。

年轻学者跑哪儿去了?

去抖音开号、去B站开课、去小红书“宠粉”。

蒙曼老师试水短视频,一条点赞287万,等于《百家讲坛》播八个月。

郦波私下吐槽:“请博士不如请UP主,人家自带梗。

”近三年,上新主讲里博士占比从87%掉到52%,再掉就该跌破“及格线”。

不是学问贬值,是“讲法”换代。

以前听易中天“品三国”,爽点是把刘备说成“创业公司CEO”;现在网友要的是“五分钟讲完八王之乱,还得配表情包”。

深度没变,颗粒度碎了,谁先发糖谁先吸粉。

央视也急了,2024改版方案流出,三条救命绳:

1. 开个“青春开讲”小灶,95后博士轮班上岗,先过网感考核;

2. 上线“云讲堂”,弹幕能直接飞进演播室,现场念梗;

3. 牵手国图搞AR,王莽篡位一键穿越,观众手机扫图就能“走进未央宫”。

听起来像“国家队”下凡,可问题依旧:弹幕真飞起来,主讲人会不会手抖?

历史名场面加了特效,会不会秒变“剧本杀”?

学术的底裤,娱乐的刀片,分寸比考博还难。

更现实的是“人”。

蒙曼、王立群、曾仕强可遇不可求,会讲故事又会守史观,还能在镜头前稳住场。

新招的“95后”学霸,论文可能发得飞起,面对灯条却紧张成PPT。

知识短视频的爆款逻辑是“人设+金句+反转”,《百家讲坛》的底层逻辑是“体系+出处+留白”,两轨信号,还没对上频率。

所以,别急着唱衰,也别盲目狂欢。

老节目的价值是“长信任”,新玩法的优势是“快刺激”。

最舒服的姿势也许是“长视频打底,短视频引流”——让想深挖的去看完整版,想爽一把的看切片,版权还在央视,流量白捡。

当然,如果第一次直播就翻车,弹幕集体刷“老师别念稿”,那场面也真够刺激。

历史不会倒带,观众不会怜爱,能救《百家讲坛》的,从来不是新技术,而是下一个敢把“王莽”说成“职场背刺大师”的狠人。

等等看,今年秋天,第一朵“青春开讲”的弹幕会飘什么颜色。

来源:俊俏百灵鸟Qa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