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上海博物馆的众多珍藏中,徐渭的《行草书诗词卷》无疑是一件足以撼动人心的瑰宝。这幅创作于1563年的纸本长卷,纵29.2厘米,横却达442厘米,如一条墨色的长河,承载着徐渭晚年颠沛却又狂放不羁的艺术灵魂。
在上海博物馆的众多珍藏中,徐渭的《行草书诗词卷》无疑是一件足以撼动人心的瑰宝。这幅创作于1563年的纸本长卷,纵29.2厘米,横却达442厘米,如一条墨色的长河,承载着徐渭晚年颠沛却又狂放不羁的艺术灵魂。
此卷为徐渭53岁时所书,正值其艺术创作的巅峰时期。款识中“侨寓笃家,与昆楼相邻,煮茗飞觞,景争书字”寥寥数语,勾勒出一幅友人相聚、乘兴挥毫的场景,然而笔底的波澜,却远非这般闲适所能概括。徐渭一生仕途失意、病痛缠身,晚年更是贫病交加,他将内心积压的悲愤、孤傲与对生命的炽热感悟,尽数倾注于笔墨之间。
观其书风,通篇气势磅礴,跌宕起伏。笔画时而瘦劲如寒松倒悬,时而肥润似奔雷坠石,提按顿挫间充满了强烈的节奏感与张力。他的行草打破了传统书法的规整秩序,结体奇崛多变,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穿插避让,疏密错落,却又在看似混乱中暗含着内在的韵律。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丰富,枯笔处如老树虬枝,苍劲有力;湿笔处则墨气淋漓,酣畅洒脱,展现出“笔秃墨干情更浓”的艺术境界。
卷中所书诗词,亦为徐渭心声的直白流露。《观美人走解》中对民间技艺的生动描绘,《杨妃春睡图》里对历史人物的独特解读,以及《花绘四首》中对自然景致的细腻体察,皆用词辛辣,意境奇崛。诗与书相互映衬,文字的情感张力与书法的视觉冲击力融为一体,使整幅作品不仅是一次艺术创作,更是一场生命的呐喊。
徐渭的书法,正如他的人生,充满了矛盾与激情。他不囿于成法,敢于突破传统的桎梏,以无法为有法,在狂放的笔墨中实现了自我精神的超越。这幅《行草书诗词卷》,既是他个人心境的真实写照,也代表了明代中晚期书法“尚意”精神的极致追求,为后世书法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如今,当我们凝视这幅长卷时,依然能感受到那穿越时空的墨韵力量,为这位“明代书法第一狂人”的艺术魅力所深深折服。
附:徐渭《行草书诗词卷》释文
观美人走解。
锣鼓声频,街坊眼慢,不知怎上高高骑。生来少骨多筋,软斗(陡)翻腾,依稀略借鞭和辔。做时鹘打雪风天,停犹燕掠桃花地。下地不乱,些儿珠翠,多少柳外妖娇,楼中笑指,颠倒金钗坠。无端归路又逢谁?斜阳系马陪他醉。
越峥
霸图既灰寒,衲蜕亦禅冷。都付塑工泥,迅矣千秋瞬。 我来植桃花,有似蝶遗粉。一宿归去来,晨斋饱蔬笋。
花绘四首
女口夺脂胭,添娇三两枝。更灯煤作剌,勾挂舞裙丝。
只用胭脂染,双头压洛阳。似留玉箧粉,添衬太真妆。
一束幽花细,玲玲醉玉攅。岛寒郊也瘦,取次画中看。
本是秋风铸,谁将伐(点去)赭绫。篱边与席畔,一掬淡黄金。(代)
杨妃春睡图。
守宫夜落胭脂臂,玉阶草色蜻蜒醉。花气随风出御墙,无人知道杨妃睡。
皂纱帐底绛罗委,一团红玉沉秋水。画里犹能动世人,何怪当年走天子。
欲呼与语不得起,走向屏西打鹦武。为问华清日影斜,梦里曾飞何处雨。
款识:侨寓笃家,与昆楼相邻,煮茗飞觴,景争书字。万历元年(1563年)之十月望,天池渭书。
钤印:天池山人(白文)、袖里青蛇(白文)、青藤道士(白文)
壮士留步!编辑不易,恳请点赞、评论、转发,不胜感激!(图片来自网络,只为传播艺术)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