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麦生产中,精少量播种技术是协调群体与个体发育、实现节本增效与高产优质的核心手段。该技术通过精准控制播种量,优化田间群体结构,充分发挥单株生产潜力,有效解决传统播种中“群体过大、个体瘦弱、倒伏风险高、水肥利用低效”等问题,是当前小麦绿色高效种植的关键技术方向
在小麦生产中,精少量播种技术是协调群体与个体发育、实现节本增效与高产优质的核心手段。该技术通过精准控制播种量,优化田间群体结构,充分发挥单株生产潜力,有效解决传统播种中“群体过大、个体瘦弱、倒伏风险高、水肥利用低效”等问题,是当前小麦绿色高效种植的关键技术方向。
一、技术核心原理
精少量播种技术的核心在于“以种定产、以苗定群”,基于品种特性、土壤肥力、茬口条件和目标产量,确定最优播种量与群体密度。其本质是通过减少基础苗数量(通常比传统播种减少30%-50%),为单株小麦创造更充足的光照、养分和空间条件,促进根系深扎、分蘖健壮,形成“壮苗早发、蘖足穗大、抗逆性强”的群体结构,最终实现“减种不减产、提质又增效”的目标。
二、关键技术环节
(一)播前准备:奠定精准播种基础
1. 品种选择:优先选用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抗倒伏的中晚熟品种(如济麦44、鲁原502等),这类品种能在低基础苗条件下,通过有效分蘖弥补群体数量,保障成穗数稳定。
2. 土壤深耕与肥力调控:播种前进行25-30cm深耕,打破犁底层,增强土壤透气性与保水保肥能力;结合深耕施足基肥,一般亩施腐熟有机肥2000-3000kg、氮磷钾复合肥(15-15-15)40-50kg,确保土壤肥力均匀,满足单株生长需求。
3. 种子处理:采用机械精选种子,去除瘪粒、病粒,保证种子净度≥98%、发芽率≥95%;播前用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按种子量的0.2%拌种,预防根腐病、纹枯病等苗期病害,提高出苗整齐度。
(二)精准播种:把控核心操作要点
1. 确定适宜播种量:根据土壤肥力分级确定播种量,高肥力地块亩播量控制在8-10kg(基础苗12-15万株/亩),中肥力地块亩播量10-12kg(基础苗15-18万株/亩),低肥力地块可适当增加至12-14kg(基础苗18-20万株/亩);晚播地块(比适播期晚5-7天)可每亩增加1-2kg播种量,避免因积温不足导致分蘖减少。
2. 控制播种质量:采用小麦精量播种机(如2BJM系列)进行播种,确保播种深度一致(3-5cm)、行距均匀(一般20-25cm)、下种均匀(漏播率≤3%);播种后及时镇压,使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防止漏风跑墒,提高出苗率。
3. 把握适宜播期:华北冬麦区适播期一般为10月5-15日,黄淮冬麦区为10月10-20日,确保播种后冬前积温达到500-600℃,使小麦形成3-5个分蘖的壮苗,为安全越冬和春季生长奠定基础。
(三)田间管理:配套调控群体动态
1. 苗期管理:冬前重点防治杂草,每亩用5%唑啉草酯乳油60-80ml+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10g兑水30kg喷雾;越冬前若土壤墒情不足,及时浇越冬水,避免冻害;返青期每亩追施尿素5-8kg,促进分蘖成穗。
2. 中期管理:拔节期是调控群体的关键时期,高肥力地块若群体过大(亩茎数超过80万),每亩喷施5%烯效唑可湿性粉剂30-40g控旺防倒;同时亩追施尿素10-12kg,满足穗分化需求。
3. 后期管理:灌浆期重点防治蚜虫、白粉病,每亩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g+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0g兑水30kg喷雾;同时喷施0.3%磷酸二氢钾溶液2-3次,延长叶片功能期,提高千粒重。
三、技术应用优势与注意事项
(一)应用优势
- 节本增效:每亩减少种子用量5-8kg,降低种子成本30-50元;同时减少田间群体密度,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减少农药使用量15%-20%。
- 提升产量与品质:通过优化群体结构,有效穗数稳定在40-45万穗/亩,穗粒数增加2-3粒,千粒重提高1-2g,每亩增产5%-10%;且籽粒饱满度提升,蛋白质含量提高0.5-1个百分点,品质显著改善。
- 增强抗逆性:壮苗根系发达,抗倒伏、抗干旱能力提升,在极端天气(如春季倒春寒、后期干旱)下,产量稳定性更高。
(二)注意事项
- 精少量播种需与高标准整地、精准施肥配套,若土壤肥力不足或整地质量差,易导致群体不足,影响产量。
- 晚播地块(超过适播期10天以上)不宜采用精少量播种,需适当增加播种量,避免因分蘖不足导致成穗数过低。
- 播种后需密切关注出苗情况,若出现缺苗断垄(缺苗率超过5%),应及时补种(选用同品种种子浸种催芽后补种),确保群体完整。
精少量播种技术通过“精准化、轻简化、高效化”的操作模式,既适应现代农业规模化种植需求,又符合绿色低碳发展方向,在我国冬麦区和春麦区均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是推动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
来源:风趣一半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