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11日至12日,福建省社会科学界2025年学术年会·福建省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建设研讨会在泉州隆重举行。研讨会汇聚了众多来自学术界、文化界的专家学者以及闽南文化爱好者,聚焦“闽南文化与中外文明互鉴”主题,共同深入研讨闽南文化在中外文明交流进程中的重要价值
10月11日至12日,福建省社会科学界2025年学术年会·福建省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建设研讨会在泉州隆重举行。研讨会汇聚了众多来自学术界、文化界的专家学者以及闽南文化爱好者,聚焦“闽南文化与中外文明互鉴”主题,共同深入研讨闽南文化在中外文明交流进程中的重要价值与深远影响,推动闽南文化“潮起来”,扩大国际影响,力争在学术界发出更加响亮的福建声音。
大会现场
专家作主旨发言,从不同维度展开深度剖析
泉州是闽南文化的发祥地、富集区,是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区,这里遗存了闽南文化的千年古韵,开拓了闽南文化的传播原点,孕育了闽南文化的学术高地。当前,泉州正加快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打造文化繁荣新地标。此次大会的举办,将有力推动学术研究与闽南文化传承弘扬的深度融合,为打造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提供强大引擎。
研讨会邀请了著名专家作大会主旨发言。他们从不同维度对闽南文化展开深度剖析。陈支平以《闽南文化国际性特征》为题,指出闽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分支,随着闽南人勇于拼搏开拓的脚步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至现在,闽南文化已成为一种广泛性的世界性存在而具有鲜明的世界性特征,如今在东南亚乃至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能感受到闽南文化的影响。
黄清贤则聚焦《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的台胞参与机制》进行主讲。他强调,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属。福建省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建设,是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增进两岸同胞情感的重要举措。
颜天禄以《闽南文化在推动区域合作中发挥文化引领作用》为题,凭借丰富的研究经验与实地调研成果,分享了马来西亚闽南文化的发展现状与独特之处,介绍了闽南文化在马来西亚的传承与演变,展现了闽南文化在异国他乡的顽强生命力和适应性。
200余篇论文 分四个专题讨论交流
本次研讨会共收到200余篇论文,分四个专题讨论交流。专家们根据提交的研究论文涵盖闽南文化的诸多方面,从多个维度展开交流:在海丝与世界闽南文化专题讨论中,专家学者从海丝申遗启示、贸易发展与遗产传播、闽南移民文化坚守、民间信仰调适、闽南文化数字叙事、现代转化及国际传播等方面,通过多地案例,剖析闽南文化脉络与发展路径。着重探讨了泉州港、漳州月港、厦门港等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通过商贸活动,促进了闽南文化与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的交流,陶瓷、丝绸等贸易商品成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将闽南的工艺文化带向世界。
在李贽、阳明学与闽南先贤专题讨论中,专家学者深入探讨李贽思想对戏剧创作的影响、地方治理逻辑等,并剖析阳明学与闽南乡贤信奉文化的关联,研究朱子、蔡襄、陈嘉庚等先贤的思想与实践,同时从文学、教育等视角挖掘先贤智慧的当代价值。先贤的智慧不仅为闽南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促进了闽南地区敢为天下先、爱拼敢赢精神的形成,还对当代闽南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深度交流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闽南文化与两岸融合发展专题讨论中,专家学者深入挖掘许地山、陈维英等闽南历史人物的文化与教育价值,探讨信俗、宗祠楹联、闽南语歌曲等文化载体的联结作用,坚持交流为重,发挥地理优势,深化闽台社会人文交流,不断提升闽南文化影响力。
在闽南文化的多元性与地方社会专题讨论中,学者从历史文献、民俗文化、文旅发展、非遗保护、古城开发等视角,阐述了闽南文化对当地经济发展、社会结构以及人文精神塑造的深刻作用,以及在中外文明交流背景下,闽南区域社会创新发展。提出要加强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做好研究阐释工作,守护好、传承好闽南文化珍贵遗产。
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为闽南文化研究搭建起高水准的交流平台,有力促进学术界对闽南文化与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深入研究,对提升闽南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未来,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将持续发挥引领作用,以“活”续脉,以“潮”破圈——共探闽南文化建设新路径,推动闽南文化研究不断迈向新高度,助力闽南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绽放更加耀眼的光彩。
据悉,本次活动由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泉州市鲤城区社科联、闽南师大闽南文化研究院承办。
编辑:肖辛怡
审核:袁丽群
责任编辑: 海峡都市报
来源:海峡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