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亲情,是血脉相连的纽带,曾经在岁月长河中温暖过无数人的童年与成长。小时候,每逢节庆或家中有大事,亲戚们总是纷纷赶来帮忙,热热闹闹地张罗饭菜、收拾桌椅,人情味浓得化不开。过年走亲戚,哪怕路途遥远也要步行前往,在亲戚家住上几天,和表兄弟姐妹们嬉笑打闹,睡在同一张床
亲情,是血脉相连的纽带,曾经在岁月长河中温暖过无数人的童年与成长。小时候,每逢节庆或家中有大事,亲戚们总是纷纷赶来帮忙,热热闹闹地张罗饭菜、收拾桌椅,人情味浓得化不开。过年走亲戚,哪怕路途遥远也要步行前往,在亲戚家住上几天,和表兄弟姐妹们嬉笑打闹,睡在同一张床上,那种亲密无间的感觉至今难忘。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温情似乎渐渐淡了。如今的拜访,更多变成了一种形式——坐不了几分钟就想着离开,饭菜再丰盛也难入口,聊天内容无非是琐碎闲话,听来索然无味。更让人寒心的是,当真正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曾经亲近的亲戚却往往推诿拒绝,借钱难,办事更难。
60后、70后这一代人,亲身经历了亲情从浓厚到疏离的转变。他们仍会出于习惯和情面维系着亲戚关系,但内心早已明白,那份纯粹的情感正在慢慢消退。而他们的下一代,80后、90后乃至00后,成长环境已大不相同。独生子女政策让许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兄弟姐妹之间的情分少了,表亲之间的联系也愈发稀薄。城市化进程加快,年轻人为求学、工作奔赴天南地北,地理的距离拉远了心的距离。有些亲戚多年不见,连名字都快记不清了,红白喜事也难以再聚齐一堂。渐渐地,那些曾经熟悉的面孔,变成了通讯录里沉默的名字。
与此同时,社会的进步让人们越来越依靠自身能力解决问题。买房、买车、找工作,不再依赖亲戚关系,而是靠个人努力、学历和规则办事。科技的发展也让生活更加独立,很多事情动动手指就能完成,不再需要求助他人。在这种背景下,亲情中的利益交换功能逐渐弱化,维系关系的动力也随之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友情、同事情、邻里情这些基于共同经历和现实陪伴的情感。朋友成了最常联系的人,一起吃饭、出游、分享生活,彼此支持。
但这并不意味着亲情就该被彻底抛弃。我们应当理性看待亲戚之间的聚散,既不强求,也不冷漠。对于那些真心相待、偶尔给予温暖的亲人,要心怀感激;对于渐行渐远的,也无需惋惜。重要的是,教会年轻一代正确的亲情观——不功利,不强求,重情义但不依赖。让他们明白,人生路上,最可靠的还是自己。无论亲情如何变迁,只要心中有爱,懂得感恩,便能在任何关系中守住温暖。未来如何,不必过分忧虑,但行好事,自有回响。
来源:晓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