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遇而安是孩子的文化密码,教育重塑生命的使命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3 06:05 2

摘要:对传统文化,人们有种种偏见。有人认为,传统文化在悄然断代,人们已背叛千年文化传统。有人认为,传统文化都以基因的方式牢固地传承。有人认为,传统文化都是好的,可并没有很好地传承。

对传统文化,人们有种种偏见。有人认为,传统文化在悄然断代,人们已背叛千年文化传统。有人认为,传统文化都以基因的方式牢固地传承。有人认为,传统文化都是好的,可并没有很好地传承。

个人认为,优秀文化往往沉睡在典籍中,流淌在血液中的文化往往是消极的。人们把文化抽象化和神秘化都是错误的,人们的偏见反映文化愚昧。

教育要重塑生命,就必须动大手术,剔除孩子身上消极的文化基因,播种先进文化的基因。

到了高中,孩子就是成熟的文化世故者。只有老师才清楚,孩子的文化基因怎样根深蒂固。

孩子往往成为消极文化的集结者,娱乐至上随遇而安知足无为中庸嫉妒自私冷漠等,寄生在孩子灵魂中,悄然主宰命运。其中,随遇而安是最突出的文化性格。

在文化字典里,没有理想只有野心的词条。两千年来,人们都痛恨追求理想者,抱团平庸,仇恨野心勃勃者。用什么武器打击理想者?那是嫉妒。

与追求理想对立的是随遇而安。这是道家文化的精髓。儒家主张积极入世进取,却对百姓要求安分守己。道家文化是平民文化,可随遇而安与安分守己是同义词。

在重点中学,孩子受儒家进取文化的影响,大家拼命刷题挣高分;在普通中学,孩子却随遇而安。

尽管反对应试教育,却不得不鼓吹孩子刷题考学。在一统天下的分数教育下,不鼓励孩子追求分数,也是一种误人子弟。更何况,没有素质教育的天下,谁稀罕素质教育?

理想教育是我的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只有拥有应试目标,才有刷题奋斗的方向和动力。只要自爱的情商较高,我的理想教育效果非常好,改变不少孩子的升学命运。

可是总有不少孩子执着于随遇而安的信仰——孩子并不能自觉,永不受我的“蛊惑”,把懒惰经营成习惯的轨道,贪婪地追逐无所事事的安逸,听不进一句话,读不了一行字,写不了一篇文,语文就是休闲!

懒惰的修养极深厚,贪图一无所思的安逸,却并不受无聊之苦。孩子有种种方法抵御懒惰的无聊,瞌睡是最佳选择,其次是吃喝,其次玩乐。

课间喧嚣追逐完全是巨婴,课堂就瞌睡,稍不注意就睡死过去。

我要求孩子树立大学目标,用小纸片制成座右铭,张贴在课桌上。可是无论我怎样苦口婆心地劝勉,都是对牛弹琴;无论我怎样命令,孩子就是没有座右铭。

孩子根本不屑跟我对抗,而是采取超然的策略。随便你怎样批评或激励,横竖没有奋斗目标,你又能拿孩子怎样呢?

有的孩子拗不过我,随便写了个纸片贴在桌上,第二天又不见了。

孩子用行动嘲笑我的理想教育,从没有感受过对理想的神往。

我要求孩子选择一所心仪的大学作为未来去向,并鼓励孩子加入大一新生班级的qq群,跟学长们聊天,在神往中就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下决心去那里读书。

我要求班主任把全国大学分布图贴到教室壁上,请大家去寻找理想的大学。

一周两周过后,我统计孩子的座右铭张贴情况,发现仍有不少孩子根本没有座右铭,更别说为梦想而奋斗了。

有个孩子说,不愿放弃现有的舒适圈——也就拒绝刷题奋斗。

我才清醒,在强大的文化氛围中,我显得势单力薄,爱莫能助。父母从没有理想教育,一辈子在底层马马虎虎打零工,就是随遇而安的文化标本,孩子哪来理想?

周围的成年人也都抱团平庸,大家都苟且偷生,理想连奢谈也不是。班级的同学都把娱乐当事业,把小事当大事,哪来理想呢?

更何况,孩子生来就有随遇而安的文化基因,随便距离优胜劣汰的残酷市场多近,随便未来沦落到哪个角落,只要有父母溺爱,就只顾眼前的享乐,奢谈什么为梦想而奋斗?

随遇而安是孩子笃定的信仰,不仅有千条理由,即使什么理由也没有,仍是不可改变的坚定信仰!

教育啊,你用先进文化重塑生命的使命不知丢失到哪儿!

来源:灵拙说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