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11日,江苏省消保委发布了一份“直播切片”带货消费调查报告。所谓“直播切片”带货,大多是将头部达人、主播等在直播间展示商品时的精彩讲解和高光瞬间进行截取,同时附带上相应的产品链接,制作成新的短视频片段并发布到自己的账号上进行带货,获取收益的行为。当搜索罗
转自:南京晨报
体验员购买的两个铁锅,左边是与辉同行直播间购买,右边是切片账号购买,品牌明显不同,做工也有差异。记者 金磊 摄
10月11日,江苏省消保委发布了一份“直播切片”带货消费调查报告。所谓“直播切片”带货,大多是将头部达人、主播等在直播间展示商品时的精彩讲解和高光瞬间进行截取,同时附带上相应的产品链接,制作成新的短视频片段并发布到自己的账号上进行带货,获取收益的行为。当搜索罗永浩、周周小可爱等知名主播时,会出现大量名称相似的账号,部分账号的头像、发布内容更是高度雷同,这让不少消费者难以辨别账号真伪,为后续的消费纠纷埋下隐患。
“直播切片”运营模式不一
“直播切片”作为电商直播中的一种分销手段,能够通过成百上千的账号传播和扩散,催生出产品宣传的“长尾效应”。目前,各大平台“直播切片”账号根据运营目的和运营模式不同,一般分为三个类型:一是引流吸粉类,多剪辑发布的是热门主播、达人的娱乐化内容或趣味片段,单纯养号刷流量;二是产品带货类,剪辑相关产品直播视频,下方挂上产品链接;三是二者皆有,既引流又带货。体验人员调查发现,各家短视频平台上“直播切片”账号数量多,且热门主播、达人的账号名称雷同,发布内容相似。体验员在平台分别输入知名主播姓名,用户列表皆会出现多个以该人物姓名+“好物分享”“切片”或其他字样后缀命名的账号。
切片账号鱼龙混杂
“直播切片”行业存在两类账号,一类是授权账号,另一类是未授权账号。当下,开放授权的各大主播或MCN机构在授权机制、授权流程、授权标志等方面各不相同,且缺乏公示机制。随着已授权账号逐渐增多,有授权的账号和无授权的账号混杂在一起,普通消费者难以辨别。这些账号的头像大多都采用主播的照片或者图像,不同账号之间名字非常类似乃至一模一样,点开这些账号,个人简介中大多数会写“官方授权”字样,视频内容和宣传话术类似、推荐产品大部分相同,消费者很难区分。目前,也有不少主播并未开放直播切片授权。体验调查发现,与辉同行、东方甄选、刘媛媛等直播间目前均未开放直播切片授权。此外,交个朋友直播间官方客服表示,直播切片目前已暂停授权,后续还没有通知。
然而,在未开放“直播切片”带货授权的前提下,仍然有不少账号通过同样的或相关联的账号名称误导消费者,盗用直播切片的相关带货视频。体验人员在本次调查涉及平台随机搜索知名直播间关键词,发现存在不少头像与账号名称类似的账号,容易引发消费者的误解,而账号中的内容则是将主播直播时的画面和/或声音剪辑后发布的。体验员以某知名直播间名称为关键词搜索,检索到多个名称带有相关字样的账号,其中部分账号有公司名称或者“蓝v”标识,部分账号采用统一头像或背景图。体验员将部分账号向该直播间的官方客服求证,客服表示官方账号的头像与背景图一致,且橱窗中的产品来自直播间官方店铺。“东方甄选自营品推荐”“东方小机灵”两个账号经客服确认,虽然名称相似,但是非官方账号或官方授权账号。
切片内容张冠李戴
“直播切片”通常是从一段直播视频中截取几秒到十几秒的内容进行剪辑后传播,多用于推介产品。《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第十七条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全面、真实、准确、及时地披露商品或者服务信息,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电子商务经营者不得以虚构交易、编造用户评价等方式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
切片工作者获得经济收益的方式之一是通过在切片视频下方挂车卖货,从而抽取一定的商品销售佣金。消费者通过切片视频购买产品往往是出于对主播的喜爱、信任,认为挂车链接销售的是博主推荐的产品,甚至会误认为该视频账号与博主本人存在一定的联系。但是体验式调查发现,某些直播切片视频将原直播视频中的商品信息、文字音频等内容替换或篡改,“非正规军”账号在热门主播带货的切片视频下挂其他平台或店铺的商品链接,导致出现“挂羊头卖狗肉”的情况。
体验调查中,点击小红书上“与辉同行-厨房用品”账号(现账号名字已经更为“小红薯68××××32”),主页均是某知名主播推荐铁锅的视频,“上线3分钟卖了一万单”“上架五分钟热卖3万多单”等宣传内容,然而,体验人员向其官方客服确认,发现视频下方挂的链接并非其推荐的品牌和店铺,相关主播并未推荐过该网店商品。也就是未授权账号冒充官方授权的账号。
体验人员根据官方直播间工作人员提供的链接下单了该主播曾经推荐过的铁锅,同时购买了切片视频推荐的铁锅,收到产品后发现两个产品属于不同品牌,但是在外观、产品说明、品牌名称等多方面比较类似,容易对消费者造成误解。
消费者不要“情绪消费”
省消保委表示,在数字化浪潮的加速推动下,直播电商等新业态发展迅猛。直播带货也为大众解锁了多元化的消费新体验。随着直播行业的商业属性、娱乐属性日益凸显,社区团购、演艺直播、互动游戏、切片广告等直播带货的新模式层出不穷,也随之衍生出虚假宣传、大数据杀熟、商品货不对板、退换货难等网络直播乱象。据统计,2024年,国家市场监管部门共接收直播带货投诉举报40.2万件,同比增长19.3%,其中,社交种草类、短视频类直播平台的投诉举报增速较快。本次体验调查发现,“直播切片”带货领域问题集中,主要包括账号鱼龙混杂、涉嫌虚假宣传、容易出现假冒伪劣产品、售后无保障等问题。根据本次调查情况,体验员将无授权的账号向相应平台进行反映,相关平台及时进行了处置。为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电商直播业态规范健康发展,江苏省消保委建议平台和相关商家,一是健全授权机制,把好“直播切片”“入门关”;二是强化平台监管,构建直播电商良性生态;三是消费者要提高消费警惕,不要落入“情绪消费”陷阱。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金磊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