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网上疯传的那些“证据”,一个个被拆穿了。像南非那堆被吹成“28亿年前金属球”的东西,其实就是矿物结核——地下水带着溶解的矿物慢慢在岩缝里沉积、结晶,时间长了变成球。拿去切开看见的同心纹理,不是年轮,是累积的沉积层。那张所谓“踩在三叶虫上的人类脚印”的照片也
结论很直白:没有“多次人类文明”这种事。结论很直白:没有“多次人类文明”这种事。
最近网上疯传的那些“证据”,一个个被拆穿了。像南非那堆被吹成“28亿年前金属球”的东西,其实就是矿物结核——地下水带着溶解的矿物慢慢在岩缝里沉积、结晶,时间长了变成球。拿去切开看见的同心纹理,不是年轮,是累积的沉积层。那张所谓“踩在三叶虫上的人类脚印”的照片也被反驳了。三叶虫是海洋动物,根本不是陆地,所谓脚印更像风化岩表面的巧合纹理,和景区里发现的“虎爪印”异曲同工。
加蓬那例“17亿年前核反应堆”其实是天然铀矿在地下水存在下发生的自然链式反应,和人造核电站的设计差别很大。别说“核反映堆”了,天然过程也能产生类似的同位素组合。摩亨佐达罗被说成“核战争遗址”的说法更经不起细看,考古发掘只找到三十七具遗骸,而且分布在不同年代,间隔几百年到几千年不等,检测也没出支持“核辐射打掉城市”的证据。而且,金字塔缝隙插不了刀片的传言,实际上到现场的人用银行卡、普通工具都能轻松插入。多数都是把自然现象或考古断层过分解读,传播链条上又加了许多夸张的注脚。
把时间往回拉,看现成的证据更容易理解。把时间往回拉,最靠近我们的,是几百万年前的人科化石。现存最早明确属人类直系或近亲的化石,大约在三百多万年前出现,从南方古猿到能人、直立人,再到智人,化石层序是逐步过渡、年代递近越像现代人的。这条链子并不是断断续续的猜测,而是在不同地点、不同层位反复得到印证的结果。要是真有一个更古老的“人类文明”,哪怕留下了一点儿金属、陶器、加工石器的碎片,这些材料在地质记载里极易被检测到。现代的塑料、合金都能在地下保存很长时间,史前文明若存在并长期活跃,痕迹不可能完全消失。
再往更远的时间看,地球上生命每一步都有明确的时间标记。大型脊椎动物的祖先出现在四亿多年前,第一批上岸的脊椎动物大约在三亿多年前出现,爬行动物和恐龙占主导的时期在二亿多年前到六千五百万年前之间,恐龙灭绝后哺乳动物才有了广阔的发展舞台。更早的单细胞生命可以追溯到大约三十八亿年前,那些最初在极端环境里生存的微生物是后来复杂生命的基石。整个地质到生物的时间线不是跳跃式的,而是层层累积、一步步推进的。要在这些紧密连接的节点中插入一个高等文明,需要多少不合常理的“遗漏”才行?化石、沉积层、放射性年测这些方法交叉检验出来的年代并不会腾出那么大的空隙。
很多看起来神秘的“高科技遗迹”其实可以用完全正常的自然过程解释。矿物结核、风化作用、热液活动、自然放射性聚集,都会留下看似人工但实为自然的“痕迹”。科学家会做地球化学分析、矿物学鉴定、层位测年,很多热闹的故事在这些检验面前就塌了。再说了,高潮的传播离不开社交媒体的放大镜:一张图、一段视频没有背景信息就被转发,很多人只看标题就信了。大家都喜欢宏大的叙事,觉得“人类怎么就只出现一次太不够壮观”,于是更愿意相信那种“我们不是第一次来的”故事。
从生物学角度讲,生物演化并不是可以重复复制的模板。灭绝之后的再演化不是简单地“重来一次”,而是基于新的起点和随机的突变路径。三叶虫灭绝了,就再也没有同样的三叶虫;恐龙灭绝以后,哺乳动物利用新的生态位发展出完全不同的形态。人类出现的那些关键节点——直立行走、制造工具、语言的萌芽、社会组织的复杂化——都是在特定环境和基因背景下逐步形成的偶然组合。没有证据显示这些条件在遥远的地质年代里曾经同时满足,从而衍生出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并随后完全消失。
回到那些具体被当作“证据”的个例:被切开的矿球有明显的沉积层次,做过矿物成分分析的人都能说明白它们是如何形成的;所谓的“脚印”通常是一块岩石表面经过风化或沉积压痕形成的错觉;天然铀矿的裂变产物可以解释为自然反应堆留下的同位素组合。简单一句“看上去像”的结论,在科学上站不住脚。科学家会结合更多层位学、年代学、化学检验来判断事件性质。
人们愿意相信这些故事,也和我们对历史长度的感觉有关。地球有四十五亿年的历史,人类只占了很短的一段,心理上觉得不满足是可以理解的。社交平台又善于把好奇心放大,一个未经充分核实的热点就会迅速走红。于是一些合乎情绪的解释比严谨的科学更容易传播。不过事实是,证据链是有重量的:化石、放射性测年、地层学、矿物学这些学科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对地球和生命历史的多重验证。证据链是有重量的。
不知道你平时碰到过哪些离奇的“史前文明”说法?是“水晶头骨”那类,还是听说过的“远古核反映堆”?欢迎说说你印象最深的一例。
来源:淡泊的旭日pN9d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