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6日,“多元共生·梓有集艺术生活节”在湖北咸宁拉开帷幕。本次活动以打造“中国美学轻度假策源地”为目标,围绕“让心变轻”的核心主张,通过产业论坛与公众体验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了一个多元共生的美学现场。
9月26日,“多元共生·梓有集艺术生活节”在湖北咸宁拉开帷幕。本次活动以打造“中国美学轻度假策源地”为目标,围绕“让心变轻”的核心主张,通过产业论坛与公众体验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了一个多元共生的美学现场。
作为活动亮点之一,9月26日下午举办的共创聚场分别围绕“亲子之境”“疗愈之境”“出离之境”“原乡之境”“泉愈之境”“艺文之境”六大主题展开。每场活动均由该领域资深实践者主持,汇聚来自自然教育、度假产业、非标住宿、文化艺术等领域的二十余位行业领袖,共同探讨体验经济时代下文旅产业的创新趋势与融合路径。
01 体验价值重构:从功能满足到情感连接
在“亲子之境”共创聚场中,自然与创始人唐国栋指出,自然教育应成为亲子度假产品的核心价值脉络。奥雅股份COO万小方进一步强调,亲子场景的营造应超越游乐功能,通过自然互动与美学启蒙,构建家庭情感记忆的载体。
“疗愈之境”主持人、PLANB创始人李伟伟强调,现代人的疗愈需求已从简单的放松升级为身心系统的重建。阿兰里集团创始人郑光强从度假产品落地角度补充认为,真正的疗愈效果依赖于对环境、服务与用户期待的无缝融合,需要将“仪式感”转化为日常中的“安心感”。
在“原乡之境”共创聚场中,安之若宿创始人张子媛分享道,文化沉浸感的营造关键在于将在地元素转化为可感知的体验细节,让空间本身成为文化叙事的载体。这一观点在其他共创聚场中也获得了积极响应。
02 技术赋能与场景创新:打破产业边界
“出离之境”由未迟文旅Vretreats创始人郭少珣主持,他指出,民宿正在成为短途度假的目的地本身,这要求业界重新思考空间的内容承载力。博涛文化联合创始人魏海滨在讨论中表示,科技在文旅中的应用应致力于营造情感共鸣,让技术隐于幕后,使人与自然的连接走向前台。
风语筑首席文旅战略官陈力娜从空间叙事角度提出,空间的情感营造能力是触发深度沉浸的关键密钥。房车生活家华中大区总经理吴娟则从移动场景角度补充认为,房车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重新定义旅居关系的移动空间。
03 文化赋能与商业创新:寻找平衡点
在“艺文之境”共创聚场中,主持人NO ART无艺术书店创始人米阳文提出,当代文化空间应该成为持续生成体验的内容发生器,而非静态的展示场所。
微宿总裁|联合创始人孙晓锋结合非标住宿实践指出,将艺术内容植入旅居空间,关键在于构建“可感知的美学日常”,使文化体验成为用户自发传播的消费动力。
有观有照CEO黄莺从实操层面补充道,艺术IP的植入需要系统性的策展思维,其成功与否的关键指标,是看它能否提升空间的品牌价值和用户的情感黏性。
针对乡村文旅开发,隐居乡里创始人陈长春在“原乡之境”共创聚场中分享实践经验时指出,文化保护与商业运营并非对立关系,通过村民共生模式和产业融合,完全可以实现良性发展。璞富腾酒店及度假村董事王杭静强调,真正的文化融合需要超越符号化表达,实现深度的价值共鸣。
04 产业融合趋势:温泉+模式的创新实
“泉愈之境”共创聚场由饮马川&青安创始人舒开兵主持,他指出温泉产品需要从单纯的业态叠加走向内容共生。大热荒野创始人朱显认为,野奢露营与温泉的结合能创造独特的自然疗愈场域。植物私塾创始人张新宇则从内容赋能角度提出,自然教育可以为温泉体验注入更深度的价值内涵。
05 未来展望:共创文旅产业新生态
当下,文旅产业正在经历深刻变革:产品从标准化走向个性化,体验从浅层观光走向深度沉浸,价值创造从单一业态走向跨界融合。与会嘉宾认为,未来优秀的文旅项目需要具备三种能力:文化转译能力、科技融合能力和场景创新能力。
正如各场共创聚场主持人总结所言,文旅产业的创新不再是单点突破,而是需要规划设计、内容创作、运营服务等多方力量的协同共创。这种跨界融合的新生态,将推动中国文旅产业走向更有温度、更具创新活力的新阶段。
在此期间,《循环生息志》展览与五大主题体验区同步向公众开放,形成产业论坛与消费体验的有机互补。闲人岛集、毛孩子乐园、瑜人热汗季、划水运动场、银河派对分别围绕市集、萌宠、运动、亲水、夜游等主题,为市民游客提供可参与、可感知的轻度假场景,生动诠释“多元共生”的节庆理念,实现专业内容与大众生活的有效衔接。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