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年间 NBA 快攻得分涨了 35%,而 19 岁的杨瀚森首秀却被快节奏甩在半场,但三天后他用一节 14 分,把质疑按回播放
十年间 NBA 快攻得分涨了 35%,而 19 岁的杨瀚森首秀却被快节奏甩在半场,但三天后他用一节 14 分,把质疑按回播放
五月的访谈里,王治郅的提醒没有拐弯,他跟杨瀚森说别被外面吹捧绕晕,先把速度补上再谈别的
“你现在 19 岁都参加不了快攻,我还能指望你 30 岁参加快攻吗?”
这句话并不好听,却是老前辈看过太多的现实后得出的结论
访谈那天,他还加了一句“在球场上速度决定一切”,这不是鸡汤,是所有内线在现代篮球里必须过的门槛
十月的季前赛首秀来了,开拓者对勇士,杨瀚森打了21分钟,4分、4个篮板、1次助攻,外加6次犯规和4次失误
他被对手一步过掉的镜头连着出现,勇士一次快攻得分时,他才刚越过半场
这些细节扎在屏幕里,让人知道王治郅说的“速度”不是抽象词,而是每一次横移,每一次迟来半拍的协防
我看数据不皱眉,但看他在挡拆里横向移动迟缓,心里会替他紧,年轻人吃瘪往往不在身高上,而在脚下
现实的教育来得很快,也很直白
首秀之后,质疑声在网络上起了波浪,有人复读“早就说他不行”,也有人提醒“这才季前赛”
说句实话,哪怕是训练营里的对抗,速度跟不上也会立刻暴露,何况对面是勇士这种把快打写进基因的球队
质疑不稀奇,关键是你怎么回应
三天后,开拓者打国王,比赛仍是季前赛,但比赛里的选择和锐度是真
杨瀚森替补出场,上半场只靠罚球拿了2分,第三节突然提节奏,5投5中砍下14分
全场 16 分、4 个篮板、3 次封盖,124:123 一分险胜,分差很窄,出手却够硬
那一节他不再拖在节奏之外,短打、顺下、封盖,动作干净利落
一节的速度,像是他给自己按了快进键
这不是把首秀的瑕疵涂掉,而是告诉人:他能在短时间里做调整
赛后他在个人社交媒体上谢了教练和队友,也谢了鼓励他的球迷,说会和球队一起稳步前进
这句“稳步前进”,听上去不热闹,但比“我会证明自己”更靠谱
开拓者主教练比卢普斯也给了正面评价,说他还在适应环境,在理解战术体系方面做得非常好
教练的肯定不是护犊子,是工作方法,季前赛就是用来试错和找节奏的
你能看出一件小事——球队让他在第三节有更多顺下和掩护后的跟进,战术点在帮他找脚下的节拍
把镜头拉远一点,数据摆在那儿:本赛季NBA各队场均快攻得分比十年前增加了35%,像字母哥、文班亚马这样的内线,场均快攻次数超过2次
速度是 NBA 的通行证,身高只是签证页
这意味着任何一位大个子都要学会在快攻里选线、在防守里横移,脚步要比想法快半拍
你能接受“慢热”,但你得能“快回”
这关过不了,战术图纸只会越看越厚
很多人拿老前辈来对比,这有帮助也有误差
2002年王治郅初登NBA,在达拉斯小牛队也曾因为跟不上快攻节奏坐了很久板凳
姚明 22 岁登陆时,低位技术已经扎实得能在半场阵地里打出节拍,易建联 20 岁参加选秀,体测数据震惊全美
每个人的入口不同,但都绕不开一个共通点——适应节奏
每一代人都得交学费
这句话放在今天也不过时,只是学费的科目从“低位硬碰硬”变成“脚下和速度”
如果把首秀和第二场连起来看,会出现一条清楚的因果链
防守挡拆横移慢 → 被一步过或迟到协防 → 犯规增多与失误堆积 → 上场时间缩短 → 进攻端更难进入节奏
第三节突然打穿的那14分,恰恰是这条链子被切断的样子:少犯规、跟上队速、顺下到位,球就能来,人的信心也会回
你脚跟站稳了,球权才敢往你这边走
速度可以练,但耐心更稀缺
这是现代训练里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点
力量和体脂能用数据量化,步频和启动习惯得靠时间养成,战术理解也要在实战里反复对齐
比卢普斯的评价有份量,他说杨瀚森在理解战术体系方面做得非常好,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是:他不是看不懂,是脚还没完全跟上脑子
脑子先到,脚再到,这就是年轻球员的常态
我们也能看到一个小细节——第二场的封盖是3次,说明他在篮下的判断更果断,这是阅读比赛的直接体现
有人问:既然前辈的提醒这么准,为什么不一开始就用?
老实讲,赛场上的“准”不是一句话,而是一段时间的反馈
别把五月的警句当十月的判决
王治郅当时说“不要听外界说这说那”,这同样适用于今天的赞美或苛责
夸也好、骂也罢,最终都要落到训练计划和比赛选择上
像我这样的旁观者,也更愿意看见的是他和队伍一起把节奏调出来,而不是让一句话把他钉在某个标签上
从球迷角度讲,我们当然希望有人能像姚明一样立刻把低位打到对面喘不上气,或像易建联在体测时把人眼睛亮瞎
但比赛不讲怀旧,比赛只认当下的脚步
杨瀚森的第二场,第三节的每一个跟进都像是在给自己补课,这种“课后习题”的速度能不能延续到常规赛,取决于他能否把体能、对抗和步频一起提起来
能不能适应 NBA 节奏,不是一场决定,也不是一句话盖棺
这两场的起伏让我想到一个生活里的小插曲,城市里赶地铁的时候,真正能赶上的人不是跑得最快的那位,而是提前半站起身、把包收好、选好门的位置
篮球也是如此,提前半拍的判断和脚下位移,比一次漂亮的补救更重要
速度不是盲跑,是会算路线的跑
杨瀚森在挡拆后的选线更果断,就已经是往正确方向迈出去的一步
我们不需要把他捧杀,也不必把他骂死
给他时间,也给自己一点耐心,现代篮球把内线的门槛抬高了,但也把训练的方法铺平了
前路不会轻松,但不是无路可走
他已经在社交媒体表态要稳步前进,教练也认可他的战术理解,这两件事加起来,至少说明队内沟通是顺的
对年轻中锋来说,队内的顺比外面的热更重要
现在的答案是未完待续,但方向还在
首秀的尴尬不是判决,第二场的亮眼也不是定论
一节的 14 分是回应,接下来的每一场才是证明
如果要用一句话收尾,我想说
在快攻时代,能不能在奔跑中成长,决定了一个大个子的天花板
来源:朝哥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