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滑稽演员龚仁龙瘦到脱相,网友,那个《红茶坊》的大卫去哪了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0 01:38 2

摘要:上海滑稽戏迷的朋友圈最近被一张熟面孔刷屏了——不是流量明星的新造型,而是许久未见的龚仁龙。在最近录制的电视台节目里,这位曾以圆润脸庞示人的老艺术家,脸颊明显凹陷,下颌线变得清晰,整个人比印象中瘦了一大圈。评论区里瞬间炸开锅:“这真是龚仁龙吗?差点没认出来!”“

上海滑稽戏迷的朋友圈最近被一张熟面孔刷屏了——不是流量明星的新造型,而是许久未见的龚仁龙。在最近录制的电视台节目里,这位曾以圆润脸庞示人的老艺术家,脸颊明显凹陷,下颌线变得清晰,整个人比印象中瘦了一大圈。评论区里瞬间炸开锅:“这真是龚仁龙吗?差点没认出来!”“《红茶坊》里的大卫怎么瘦成这样了?”

对上海观众来说,龚仁龙的名字早和那些经典滑稽角色绑在了一起。从《红茶坊》里油嘴滑舌的大卫,到《噱占上海滩》里霸气又滑稽的刘金龙,他那张圆润的脸和极具张力的表演,陪着几代人度过了无数个有笑声的夜晚。如今突然瘦到判若两人,难怪网友们又惊又念。

一、节目露脸引热议:瘦了的是身形,没改的是“滑稽魂”

这次让观众惊呼“认不出”的,是龚仁龙参与录制的一档沪语文化节目。镜头里的他穿着深色休闲装,头发梳得整齐,可原本饱满的脸颊明显瘦削,眼窝也比以前深了些,连说话时的面部线条都清晰了不少。

有网友翻出他早年的剧照做对比:《红茶坊》里的大卫留着寸头,圆润的脸庞带着几分狡黠,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缝,活脱脱就是弄堂里爱耍小聪明的“机灵鬼”;而节目里的他,虽然精神头依旧十足,可那股子“富态感”彻底没了。评论区里,“瘦太多了”“差点认错”的留言刷了好几屏,还有老观众忍不住问:“龚老师身体还好吗?怎么瘦成这样了?”

其实熟悉龚仁龙的人都知道,他这“瘦”里藏着对舞台的较真。节目中,他和老搭档聊起当年排戏的日子,随手就复刻了《噱占上海滩》里刘金龙的经典台词,一句“侬晓得我刘金龙的厉害伐”,语气、神态拿捏得丝毫不差,瞬间把观众拉回追剧的时光。旁边的主持人打趣:“龚老师瘦了,可这台词功底一点没瘦啊!”

龚仁龙笑着回应:“滑稽演员的本事不在脸上,在嘴里、在心里。只要还能逗观众笑,胖点瘦点没关系。”这话听得老观众心里一暖——不管外形怎么变,那个一开口就能让人笑的“滑稽老炮”,从来没离开过。

二、从“大卫”到“刘金龙”:他把市井小人物演活了

龚仁龙能被上海观众记一辈子,靠的不是颜值,是那些刻进记忆里的角色。其中最深入人心的,当属《红茶坊》里的“大卫”。

1998年开播的《红茶坊》,堪称上海滑稽戏的“国民剧”,而龚仁龙演的大卫,是茶坊里的“活宝”——身为服务员,却总爱偷懒耍滑,见了漂亮姑娘就嘴甜,遇到麻烦事就躲着走,可真到关键时候又透着几分善良。有场戏,大卫为了讨好顾客,硬要装作懂咖啡,结果把“卡布奇诺”念成“卡布其诺”,还瞎掰“这咖啡要配大饼才香”,逗得观众捧腹大笑。

龚仁龙曾说,大卫这个角色不是编出来的,是他在弄堂里“偷”来的。为了演好这个角色,他每天早上去街边的烟纸店蹲点,看那些年轻伙计怎么跟顾客搭话、怎么耍小聪明,把听到的俏皮话、看到的小动作都记在本子上,再融进台词和表演里。“比如大卫爱抖腿、说话爱挑眉,这些都是从烟纸店伙计身上学来的,接地气才有人信。”

如果说大卫是“小市民的机灵”,那《噱占上海滩》里的刘金龙,就是“江湖大佬的滑稽”。这个角色是黑社会老大,本该凶狠霸气,可龚仁龙偏给他加了“反差萌”——穿西装却总系错纽扣,说狠话时会突然打个喷嚏,被人识破计谋后还会脸红。有场戏,刘金龙想装威风训手下,结果椅子腿突然断了,他顺势一屁股坐在地上,还嘴硬“这椅子不识抬举”,把“外强中干”演得淋漓尽致。

那段时间,上海的爷叔阿姨见了龚仁龙,都爱喊他“刘老大”。有次他去菜场买菜,摊主笑着说:“龚老师,你演的刘金龙太逗了,我家孙子天天学你说‘侬晓得厉害伐’。”龚仁龙听了特开心:“观众能记住角色,比夸我演得好还强。”

三、“滑稽圈常青树”:不追流量,只守“烟火气”

在滑稽圈摸爬几十年,龚仁龙从没追过流量,一直守着“演老百姓爱看的戏”这个规矩。早年间,他在滑稽剧团跑龙套,不管角色有没有台词,都看得比天大。有次演《七十二家房客》里的路人甲,只有一句“来了来了”的台词,他却提前琢磨了半天——是该急着跑上台说,还是慢悠悠应一声?最后他选了“边系扣子边跑上台”,就这一个小动作,把“刚从家里赶过来”的路人形象立住了。

后来成了主角,他更是把“接地气”刻进骨子里。排戏前必去菜场、社区“采风”,听爷叔阿姨聊家长里短,把“小区停车难”“广场舞噪音”这些民生事编成段子。有次他在社区演出,演一段“劝邻居别吵架”的小品,台词全是从居民聊天里学的:“侬家儿子下个月要结婚,现在吵架多不吉利”“上次你家漏水,还是人家帮你修的呢”,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让台下观众频频点头:“这说的就是我们身边的事啊!”

这些年,滑稽圈行情不如从前,不少演员转行了,可龚仁龙还在坚持。他常说:“滑稽戏不是阳春白雪,是弄堂里的笑声,只要还有人爱听沪语段子,我们就得演下去。”他带着年轻演员跑社区、去养老院,戏台搭在居委会门口,观众搬着小马扎来捧场,他照样演得一丝不苟。有年轻演员问他“这么累图啥”,他说:“你看台下阿姨爷叔笑得多开心,这就是我们的饭碗。”

如今虽然瘦了不少,但龚仁龙的演出没停过。节目里他透露,最近正在排新的独脚戏,讲的是“社区里的智能生活”,把老年人学用智能手机的趣事编进了段子里。“现在年轻人爱刷手机,我们也得跟上时代,可不管怎么变,滑稽戏的根不能丢——得让观众觉得,这演的就是我,这说的就是我的日子。”

节目播出后,有网友留言:“龚老师瘦了,但演的戏还是那个味儿。”这话或许说出了所有上海观众的心声。对他们而言,龚仁龙的脸胖或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个能把市井小人物演活、能让大家笑着想起弄堂时光的艺术家,还在舞台上。

从《红茶坊》的大卫到如今的“瘦版”龚仁龙,变的是外形,不变的是对滑稽戏的热爱,是刻在骨子里的“烟火气”。就像他自己说的,只要观众还愿意听、愿意笑,他就会一直演下去。而对上海观众来说,只要还能在荧幕上看到龚仁龙,那些熟悉的笑声、那些温暖的记忆,就永远不会消失。

来源:奇妙圆月x9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