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男孩患精神分裂症,半年后症状消失,3个好习惯不妨借鉴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2 17:08 2

摘要:18岁的周辰宇是上海一所重点高中的高三学生,班上同学都知道他成绩好,却没人真跟他熟。他每天早上六点起床背书,晚上十二点才睡,桌上永远摊着练习册和笔记本。爸妈忙着工作,很少陪他吃饭,关系也紧张。雪上加霜的是,半年前他的奶奶去世了,那是最后一个关心他的人。之后,他

18岁的周辰宇是上海一所重点高中的高三学生,班上同学都知道他成绩好,却没人真跟他熟。他每天早上六点起床背书,晚上十二点才睡,桌上永远摊着练习册和笔记本。爸妈忙着工作,很少陪他吃饭,关系也紧张。雪上加霜的是,半年前他的奶奶去世了,那是最后一个关心他的人。之后,他变得更加沉默,上学也不再和同学说话,回家就把自己关进房间,周末除了学习,就是在书桌前发呆。爸妈以为他只是太难过,没想到那份安静慢慢变成了孤僻。他开始拒绝聚会,也不回消息,整天躲在屋里复习,仿佛把自己关进一个无声的世界。

2021年4月12号晚上,周辰宇坐在书桌前刷题,房间只有笔在纸上划的声音。忽然,他听见有人在背后轻轻叫他的名字,语气像奶奶一样温柔。他猛地回头,房间空空的,窗帘微动,连风声都没有。他盯着那面墙看了半天,心跳越来越快。那声音又出现了,这次带着点责备,说他没努力。周辰宇呆住,喃喃地回应,可没人答。他合上书,捂住耳朵,声音却更清晰了,像就在脑子里。那晚他盯着天花板熬到快天亮才睡着。

接下来的几天,他开始听到更多声音。有人在嘲笑他,说他考不上大学;有人在议论他,说他被老师盯上。课堂上,他突然抬头,眼神空洞地盯着讲台,以为老师在暗示什么。回家后,他拆了路由器、关掉手机,坚信有人在监控他。母亲劝他休息,他冷冷地说:“你也在骗我。”4月28号晚上,他几乎没合眼,屋里灯一直亮着。他时不时走到窗边,掀开窗帘往外看,像在防备什么。每次窗帘的影子晃动,他都浑身一紧。

凌晨四点,父母被一阵喊声惊醒。周辰宇坐在地上,双手抱头,大声嚷着“有人要害我”。脸色发白,眼神惊恐,身子一阵阵发抖。母亲冲上去抱住他,他却拼命挣开,说她不是自己妈妈,是别人冒充的。他呼吸急促,额头全是汗,声音嘶哑到破碎。父亲慌忙拨打急救电话,医生赶到时,他已经神志恍惚,只会重复一句话:“他们在看我。”救护车的灯闪过他脸,他还是紧紧盯着窗外,像在防备看不见的什么。

入院后医生先行排查血常规、电解质、甲状腺功能、肝肾功能,均在参考范围;头颅MRI未见占位或缺血灶;脑电图未见癫痫样放电;毒物与酒精筛查阴性。急诊期间多次生命体征平稳。复行精神科量表评估,示PANSS阳性分28、阴性分13、总分71;认知(MMSE 29/30)基本完整。面谈可反复捕捉到持续性第二人称幻听、被害与关系观念,伴睡眠显著减少,社交与学业功能近月明显受损。综合排除器质性与物质诱发因素后,确诊为精神分裂症首发急性期

父母听完诊断结果,脸色都变了。医生见状,语气放缓,解释说这种病并不是传说中的疯了,而是一种神经递质失衡引起的大脑功能障碍,主要是多巴胺系统活动过度,让大脑在没有外界刺激时也产生声音、画面或被害感。它不是性格问题,也不是家庭教育造成的,而是一种可以治疗、可控制的精神疾病。

医生接着说,周辰宇的情况属于首发急性期,需要通过药物迅速控制幻听和妄想。首选的是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利培酮或奥氮平,用来调节大脑中多巴胺与5-羟色胺的平衡。这类药物能让异常活跃的神经活动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使幻听减弱、思维清晰。医生强调,药物起效需要一到两周,不可随意停药或减量,否则症状可能反复。与此同时,医生还安排心理疏导和康复训练,帮助周辰宇重新建立对现实的判断力

医生叮嘱他们,除了按时服药,还要保证周辰宇的睡眠,每天固定作息,减少电子产品使用时间,不要在他面前争吵或刺激他。饮食要清淡规律,多晒太阳、适度活动,帮助情绪稳定。医生特别强调要陪伴与理解,不要用责备的口气和他说话,更不要反驳他听到的声音,只需温和安抚。还要每天记录睡眠、饮食和情绪变化,按时复诊,药物与生活干预相结合,才是精神分裂症恢复的关键。母亲一边听一边抹眼泪,父亲低着头点头。

出院后,周辰宇在家休养。医生嘱咐要规律生活,母亲便把他的作息表贴在书桌旁。每天早上七点起床,吃完早饭按时吃药,然后去楼下花园走走。以前他一天不离书桌,现在却被妈妈拉着晒太阳、听音乐、浇花。下午看书的时间被严格限制,晚上九点准时关灯睡觉。吃的也全变成清淡的饭菜,炒菜少油少盐,水果天天换着给。药刚吃的那几天,他总觉得犯困、头有点重,妈妈就让他多睡会儿,说身体先养好。慢慢地,他不再整天警惕周围的声音,情绪也稳定了。到了傍晚,他会自己去阳台看看天,拿本轻小说翻几页。然而,就在大家都以为他开始好转时,意外再次降临了……

7月17号晚上,周辰宇情绪突然变得焦躁。吃饭时,母亲提醒他吃药,他先是僵着不动,眼神游离,像在辨别看不见的人影。紧接着语气陡然拔高,认定饭里被做了手脚,猛地一拍桌子,碗筷全被震翻他盯着母亲的神情让人发怵,眼神变得又冷又空,他说有人在监控家里,药是别人下的毒。父亲上前安抚,他一把推开,力气大得惊人。他来回踱步,反复检查门窗,胸口急促起伏,脸涨得通红,嘴里不停喊“别靠近我”。几秒后,他自己也被吓到,愣在原地。母亲红着眼把他拉进怀里,他却瑟缩着躲开,本能地后退蜷缩在角落里。这一晚他几乎没合眼,整夜坐在床边发呆,嘴里低声自语。

第二天傍晚时分,幻听再次袭来,像无数声音在脑子里交错,夹着清晰的命令和指责。他反复把抽屉打开又关上,撕掉桌上的便签和日程表,他抱着头,神情痛苦,情绪在恐惧与愤怒之间来回切换。他忽然把房门反锁,把灯关上,又迅速打开,像在确认安全;随后将手机塞进枕头底下,堵住门缝,贴着墙呼吸。那阵声音变得生硬,逼迫他采取极端举动来摆脱监视。他突然冲进厨房,把刀抓在手里,喊着“他们要害我”。父亲慌忙上前夺刀,手臂被划出一道口子。母亲哭着打了120电话,他却像被惊醒似的,一把把手机夺过来掐掉通话。

天色更暗了,周辰宇的步伐开始发飘,他被那股强迫性的指令牵着走向危险位置。他的心跳乱作一团,胸口像被绳索勒紧,掌心冰凉到失去知觉。他站在阳台的边缘处,脚底发空,喉结滚动,脑海里只剩下结束一切的念头。他的手指因紧张而抽动,牙齿不自觉打颤,嘴里反复低语“快点、快点”。就在他身体前倾的瞬间,父亲从背后死死抱住他,母亲冲上来抓住他的手腕,三个人一起跌坐在地。他被按在父亲怀里大口喘气,眼神涣散、四肢发抖,耳内嗡鸣仍未散去。医生和救护车很快赶到,把他抬上担架。进了急诊室,他整个人已经虚脱,呼吸微弱,脸色惨白。

检查结果出来后,医生神情凝重。复查的脑部MRI、血常规、电解质、甲功都依旧正常,没有器质性损伤的迹象。药物血浓度监测提示他依从性良好,说明不是漏服药造成的波动。可在精神科评估中,PANSS阳性评分升至38分,出现明显的幻听、被害妄想和冲动行为,睡眠不足、情绪波动剧烈。

他被重新评估为精神分裂症急性加重期,幻听内容由单一声音变为多重交叉指令,妄想系统固定、难以纠正,伴攻击冲动与自伤倾向。医生叹了口气,告诉父母他的大脑神经递质再次失衡,药物剂量和类型需要调整,并增加情绪稳定剂。此时控制病情的关键在于防止再次激越与轻生。听完解释,母亲的手已经抖得拿不稳签字的笔,只能点着头,眼眶发红。

父亲的声音有些颤抖,他眼眶发红:“我们都按你们说的做了啊,药从没断过,作息也管得死死的,连饮食都照着清单来,为什么还会这样?孩子是不是就没救了?难道我们只能看着他这样下去吗?”

医生沉默了几秒,语气放缓,却依然坚定地说:“我知道你们很尽力,但精神疾病的治疗不只是吃药和规律作息。你们看到的是表面配合,可在细节上,可能仍存在让他情绪波动的刺激。比如你们在交流时的语气、对他异常行为的反应、他日常接触的信息环境,这些都可能成为病情的触发点。”医生叹了口气,补充道:“家属往往在压力下也会焦虑、恐惧,这种情绪患者能感受到。”他建议两人去做一次家庭心理咨询,让专业心理师帮助他们理解病情、学习如何与患者沟通

心理咨询结束后,夫妻俩沉默地坐在医院走廊上,谁也没说话。回家的路上,母亲的眼眶一直是红的,她轻声说:“原来我们也在无形中伤到他。”父亲点点头,心里像被什么砸了一下。那些看似关心的催促、那些想帮却越帮越乱的对话,或许真的成了火上浇油。

他们开始一点点学习。每周末去听心理讲座,听医生讲患者情绪变化的规律;晚上回家一起看书、做笔记;看到名医来沪开诊,他们就想尽办法挂号请教。时间久了,他们从一脸茫然,变成能冷静记录医生建议的家属。他们搜集了大量病例、学术资料、家属经验,反复比较、筛选,最终整理出一套真正适合孩子的照护与干预方法。

半年后,周辰宇又回到了那家熟悉的医院。医生推开诊室门的那一刻,愣了几秒才认出他,头发剪短了,穿着干净的校服,笑着和父母一起走进来,眼神里有光。医生翻看着病例,不由得感叹:“没想到恢复得这么快,整个人判若两人。

复查的各项结果陆续出来:脑电图稳定,睡眠结构正常,PANSS评分降到12分,已无阳性症状,情绪与认知功能完全恢复。心理测评也显示,他的自我感知和现实判断力明显提升。周辰宇笑着说,现在已经重新复学,老师还鼓励他准备来年高考。医生合上报告,忍不住感叹:“我接诊过很多精神分裂的患者,但像你这样情况严重、又能在这么短时间里恢复到这种程度的,确实很少见。”

很快,整层楼的医护几乎都听说了他的事。一个曾在急诊见过他失控发作的护士,远远看见他走来,差点不敢相信那是同一个人。消息很快传开,候诊区的人纷纷议论:“就是那个半年前住精神科的高中生吧?听说现在都要复学了?”医生办公室也热闹起来,有实习医生好奇地问:“他那时候幻听那么严重,为什么现在连维持药量都能降这么低?”另一个护士小声说:“是不是他们家用了什么特别的办法?能不能推广给其他患者?”

等他走出诊室时,连楼道里的病人家属都忍不住上前寒暄几句。有人真诚地问:“你是怎么挺过来的?是不是换了药?还是用了什么心理治疗?”周辰宇有些害羞,只是笑着摇头,说自己没什么神奇的地方。医生听到这话,反倒微微一笑,叮嘱旁人:“他能好,不是奇迹,是一整个家庭在一起努力的结果。”这句话一出,周围的人都安静了几秒,目光里带着惊讶,也带着一丝羡慕。

在大家的再三盛情邀请下,周辰宇的妈妈被推出来作为代表分享经验:“其实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难,说起来我们家一开始也差点走了弯路,其实根本没有那么复杂,只要一直坚持做这3件事,简单又有效,不打针不吃药,对身体没有任何负面效果,没有花1分钱就把病给养好了,坚持一段时间,每个人都能看到效果!”

周辰宇的家人首先学会了系统地记录。他的父母每天固定记录睡眠时间、进食量、语气变化、眼神状态,甚至连表情迟钝的持续时间都写在笔记里。每一条都配上日期和当时的药物剂量。这些看似琐碎的记录让医生能清楚地看到症状与药物反应的对应关系,避免了过量或不足。更重要的是,这种细致的跟踪让病情波动不再被忽视,一旦出现轻微异常,他们能第一时间联系医生调整方案,从而防止了复发的积累。

他们还坚持进行环境脱敏训练。医生发现周辰宇的幻听和焦虑多在高噪声或光线刺激下加重,父母于是逐步引导他在控制范围内接触这些环境,比如先在家播放轻微杂音、再尝试短时间走入超市或街区,让大脑重新建立对环境的适应阈值。整个过程持续了两个月,强度被严格控制在他能承受的范围。这样的训练逐步恢复了他的现实判断力和自我控制力,也使得他的焦虑阈值显著提高,幻听发作频率明显下降。

家人还在家中建立了稳定的社交互动机制。父母根据心理师指导,把每天与他的沟通固定在三个时间段,每次不超过十五分钟,只谈生活中的轻松话题,不讨论病情,也不作任何否定或评判。家中播放的音乐、使用的语调、灯光亮度都有明确规定,让整个环境保持柔和稳定。他的父亲还刻意用同样的语气重复一些稳定性表达,让周辰宇形成安全感。长期坚持后,他逐渐恢复了与家人的情感连接,语言表达变得自然,情绪反应恢复正常,这成为他康复过程中的关键一步。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精神障碍分类)[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1,(03):59-63.DOI:CNKI:SUN:ZHMA.0.2001-03-026.管丽丽,杜立哲,马弘.精神分裂症的疾病负担(综述)[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12):913-919.DOI:CNKI:SUN:ZXWS.0.2012-12-009.司天梅,舒良,田成华,等.个体和社会功能量表中文版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信效度[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11):790-794.DOI:CNKI:SUN:ZXWS.0.2009-11-008.

(《上海‍一18岁男孩患精神分裂症,半年后症状消失,医生:3个好习惯不妨借鉴》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万淼医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