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月光倾泻在西津渡的青石板上,光影随行人脚步流转,每一步都似踏在时光的肌理之中……10月11日晚,“诗意镇江・读城”行动启幕。当天下午,从京畿路到伯先路的“寻访京畿 citywalk”已率先开启。从沉浸式寻访到主题发布,再到文创市集的烟火互动,一场贯穿白天与夜晚
月光倾泻在西津渡的青石板上,光影随行人脚步流转,每一步都似踏在时光的肌理之中……10月11日晚,“诗意镇江・读城”行动启幕。当天下午,从京畿路到伯先路的“寻访京畿 citywalk”已率先开启。从沉浸式寻访到主题发布,再到文创市集的烟火互动,一场贯穿白天与夜晚的文化之旅,正以多元形式解锁镇江的千年底蕴。作为江苏“读城”行动的重要一站,镇江以“大众参与的城市文化活动”为核心,邀市民与游客“读建筑、读地名、读老字号、读诗词、读名人”,唤醒千年文脉新活力。
叩响砖瓦:citywalk 里的千年故事
此次活动由江苏省委宣传部指导,镇江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旅局等单位主办。
下午4时,“寻访京畿 citywalk”沉浸式演艺准时开启,读城研学指导师金阳带领参与者们沿着京畿路缓缓前行。
“京畿路原名金鸡岭,又名竟成路,全长506米,沿街分布有民宅官邸、骑楼商铺、碑石牌坊,青砖小瓦,这条路上的文物建筑众多,一派中西合璧的民国风韵,蕴含难以取代的文化印记。”
从京畿路到伯先路,短短1公里多的距离,10余个文化点位串联起镇江城市的历史脉络:在世界红卍字会江苏省分会旧址,青砖砌筑的宏伟门楼高耸,中式回廊与西式平顶楼房相融,八角亭矗立阳台,这里是近代慈善事业“活化石”;在大清邮政局镇江分局,二层小楼的灰砖建筑里,仿佛还能看到信件往来的忙碌,砖石里还回荡着邮差清脆的铃声,这里是全国首批一级邮政局……研学团成员金山湖小学五年级学生陈同学边看边感叹:“原来这条街的建筑里藏着这么多故事。”
品味诗韵:舞台上的文化共鸣
当晚7时,西津渡鉴园广场灯光璀璨,读城活动在歌舞《江河交汇 茉莉花开》中启幕,当舞者裙摆如江浪翻涌,大屏幕上的茉莉花瓣随音乐飘散,再现镇江诗意满满的浪漫。
镇江,一座生长在诗词里的城市,许许多多的地名都停驻过名人的足迹,承载了流传深远的诗篇。
王湾舟次北固山下,吟出“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壮丽;王昌龄芙蓉楼送别辛渐,留下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千年佳话;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的一个“绿”字成就千古典范;诗人张祜的一句“金陵津渡小山楼”的吟咏,成为西津渡的文化名片。
现场,文化学者王川带来《寻聚贤达》分享,让观众读懂何为镇江“一座山水城,半部江南诗”的底蕴。“读城”研学指导师代表现场推介了包括金山寺、西津渡、米芾书法公园等在内的13家人文类基地、12家科普类基地、10家农文旅类基地。
读地名、名人、诗词、老字号、建筑,在感知城市故事的过程中,一批批城市的阅读者、文化的传承者,用实际行动成为镇江故事的传播者。
镇江实验学校“知行少年”宣讲团队280余人先后走进博物馆、西津渡、梦溪园等地,挖掘尘封的故事,将它们鲜活地呈现给市民游客。网民“小李探花爱读书”,十年来坚持用脚步丈量镇江的大街小巷,通过图文讲述镇江厚重有诗意、又不失市井温度的生活画卷,其公众号已有五千多万的阅读量。摄影爱好者黑小马,以镜头为笔,将镇江的光影编织成诗,让更多人看见镇江这座千年诗城的底蕴和灵魂。
文化IP:研学里的读城新篇
从下午到晚上,“诗意镇江・读城”文创市集始终人气高涨。各类非遗文创纷纷登场,精致细腻的面塑、光彩夺目的珠绣、巧夺天工的绳结编织、趣味横生的吹糖人、独具匠心的烙铁画、温润如玉的扬中玉雕以及古朴典雅的句容石雕……充分展现了镇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诗意镇江・读城’不是一次活动,而是一场长期的文化+行动。”镇江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此前,镇江已推出“跟着课本游镇江”“传承笔墨丹青”等6套“读城”研学课程、线路,打造超120个研学基地,开展情景教学、互动体验等活动,仅暑假期间“米芾杯”国际青少年书法大展就吸引国内外1000多人参与。“读城以文化为笔、创新为墨,不仅让历史资源活起来,更让城市文化从书本走向生活、从展馆走向街巷,成为市民可感可知的日常。”
据了解,接下来,镇江还将围绕“项目化、全民化、产业化”主线,打通文化传承、文旅融合、经济赋能等节点,努力把“诗意镇江·读城”做成可复制、可持续的城市文化IP,切实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曹德伟
来源:现代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