躯体化障碍的孩子,最需要的从不是“忍忍就好”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2 01:30 2

摘要:但其实,孩子的疼、累、不舒服都是真的——这是他们心里的焦虑、压力没处安放,最后变成了身体的“求救信号”。

萌毅每日原创更新

【第72篇】

作为青少年心理咨询师萌毅,我见过太多被躯体化障碍困扰的孩子:

有的总说头疼却查不出问题,

有的一到上学就肚子疼,

还有的频繁心慌、乏力,家长带着跑遍医院,

最后却被告知“身体没毛病”。

很多家长第一反应是“孩子是不是装的”,也有的会说“别想太多,忍忍就过去了”。

但其实,孩子的疼、累、不舒服都是真的——这是他们心里的焦虑、压力没处安放,最后变成了身体的“求救信号”。

想要帮孩子走出来,光靠吃药、做检查不够,这六件事才是他们最需要的“解药”。

一、先改家长的“认知”:别再说“你没病”

孩子说“头疼”,家长别急着反驳“又没磕没碰,哪来的疼”;

孩子不想上学,别先骂“你就是懒”。

躯体化障碍的核心,是“心理问题躯体化”,孩子不是故意“找事”,而是真的没办法用语言说清心里的难受。

家长先做到这两点:

1. 接纳孩子的感受:哪怕你觉得“没道理”,也先点头说“我知道你现在很难受,咱们一起想办法”,别让孩子觉得“连爸妈都不相信我”。

2. 别把“治病”当唯一目标:别总盯着“啥时候不疼了”,多问“今天有没有哪会儿觉得轻松点”,给孩子的“好转”留足空间,而不是用“没好透”的压力逼退他们。

二、让身体“歇一歇”:别用“坚强”绑架孩子

很多家长觉得“越歇越娇气”,孩子一说累就催“再坚持一下”。但躯体化障碍的孩子,身体就像一直紧绷的橡皮筋,再拉就断了,“休息”不是偷懒,是在给身体“充电”。

不用搞复杂的“调养计划”,简单做就行:

• 允许孩子“躺一会儿”:作业没写完也没关系,先睡半小时;周末不用赶补习班,在家看看剧、晒晒太阳也可以。

• 陪孩子做“慢运动”:别逼他跑800米,一起散散步、打打太极、做做拉伸,让身体慢慢放松,而不是再添新负担。

三、帮孩子调“认知”:把“我不行”换成“我可以试试”

孩子心里藏着很多“隐形的想法”,比如“我必须考满分,不然爸妈会失望”“只要我生病了,就不用上学了”——这些“中间信念”,慢慢会变成“我很差”“我没用”的“核心信念”,最后压得身体出了问题。

调整认知不用讲大道理,用孩子能懂的方式聊:

1. 拆穿“灾难化”想法:孩子说“这次考不好,以后就完了”,可以问他“上次考砸了,后来不是也补上了吗?这次和上次比,有什么不一样?”,让他看到“事情没那么糟”。

2. 给“核心信念”松绑:如果孩子觉得“我什么都做不好”,就和他一起列“我能做到的事”——哪怕是“今天按时吃了饭”“帮妈妈拿了快递”,慢慢把“我不行”换成“我也能做好一些事”。

四、帮孩子交“好朋友”:孤单的孩子更难好

躯体化障碍的孩子,往往会因为“总生病”慢慢远离同学:怕自己突然肚子疼扫大家的兴,怕别人说“你怎么总请假”。但越孤单,心里的压力越没处放,身体的“信号”也会越强烈。

不用逼孩子交“很多朋友”,1-2个就够了:

• 先从“小圈子”开始:比如让孩子和同桌多聊两句,或者一起参加个轻松的兴趣班(画画、下棋都可以),不用聊“生病”的事,就聊点动画片、小游戏,让孩子觉得“和人相处很轻松”。

• 家长多“搭个桥”:可以请孩子的同学来家里吃个饭,或者一起去公园玩,帮孩子打开“社交的小口子”,慢慢他就会发现“原来有人愿意和我做朋友”。

五、帮孩子找“自信”:从“小事”里攒力量

很多孩子会因为“总生病”觉得“我不如别人”:别人能正常上学,我不能;别人能参加运动会,我不能。这种“挫败感”会让他们更没自信,陷入“越没自信越容易生病”的循环。

自信不是“一下子有”的,是从“小事”里攒出来的:

• 让孩子做“能掌控的事”:比如让他负责浇花、喂宠物,或者自己整理书包——这些事不难,做完了可以夸他“你把花浇得真好看”“书包整理得真整齐”,让他觉得“我能做好,我有价值”。

• 别拿孩子和别人比:不说“你看XX从不生病”,而是说“你这次比上次多坚持了半天上学,已经很棒了”,让孩子知道“我的进步,爸妈都看得见”。

六、帮孩子“重启梦想”:心里有光,才有力气走出来

躯体化障碍的孩子,往往会因为“总在治病、休息”,慢慢忘了自己喜欢什么、想做什么——比如以前想当画家,现在觉得“我总请假,肯定学不好”;以前想当运动员,现在觉得“我身体这么差,根本不可能”。

但“梦想”不是“必须实现的目标”,是“心里的一束光”,能帮孩子觉得“未来有盼头”:

• 先从“小愿望”开始:如果孩子以前喜欢画画,不用逼他“以后当画家”,可以说“咱们今天画10分钟,看看能画出什么”;如果孩子喜欢小动物,可以说“咱们周末去动物园,看看你最喜欢的熊猫”。

• 陪孩子“聊未来”:不用聊“以后要考什么大学、找什么工作”,就聊“你希望以后的周末怎么过”“如果能去一个地方玩,你想去哪”,让孩子慢慢觉得“就算现在有点难,以后还是有好玩的事在等着我”。

最后想跟家长说:躯体化障碍的疗愈,不是“快进键”,是“慢镜头”。孩子可能会有反复,今天觉得好点,明天又说不舒服——这都很正常,别着急,也别放弃。

如果你的孩子正被这样的问题困扰,不用一个人扛着。

你可以找我深度沟通,咱们一起把孩子的情况拆解开,看看他到底卡在了哪一步,再一起制定专属的疗愈方案。

孩子的“身体信号”,从来都不是“麻烦”,而是在提醒我们:该停下来,好好抱抱他、理解他了。

我是萌毅,

一名普通的青少年心理咨询师,

用真诚和坚持“闯”入你的生活。

如果读文章不过瘾,你想深入了解我,你可以看我的短视频和直播,看我讲青少年心理科普。

我们的服务

喘息咨询、亲子评估、心理咨询、家庭疗愈、青心社年度会员

来源:聊育儿致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