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员将何去何从?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0 23:14 1

摘要:过去十年,外卖平台用“补贴+算法”把中国人推上了“饭来张口”的快车道,也催生了一支近千万人的“蓝衣大军”。他们头顶五星、腰挎保温箱,像毛细血管一样把城市缝合在一起。

外卖员将何去何从?——在算法与星光之间寻找坐标

一、风口上的“蓝衣大军”

过去十年,外卖平台用“补贴+算法”把中国人推上了“饭来张口”的快车道,也催生了一支近千万人的“蓝衣大军”。他们头顶五星、腰挎保温箱,像毛细血管一样把城市缝合在一起。

可当资本的风口逐渐收窄、订单增速放缓,这支大军第一次集体抬头问:下一站往哪跑?

二、被算法拧紧的“螺丝钉”

1. 时间贫困

系统给骑手30分钟,导航显示28分钟,剩下2分钟是“容错”。一旦超时,扣50元;顾客点“差评”,再扣200元。

2. 收入贫困

一线城市日均跑50单,毛收入300元,减去租车、租电、保险、罚款,净收入不足200元;若摔一次,医院挂号费直接吃掉三天利润。

3. 技能贫困

99%的骑手把“送外卖”当成“最后的避风港”——他们原本干工厂、干工地、干餐饮,当产业外迁、门店倒闭,才跨上电动车。一旦算法升级,他们连“转行回工厂”的门票都丢了:流水线也机器人化了。

三、技术“狼”来了,真会吃人吗?

1. 无人机:目前只能在郊区飞3公里,载重5公斤,刮风下雨就“趴窝”;

2. 无人车:园区试运营,每辆成本40万,保费比车贵,遇到交警还得配安全员;

3. 智能取餐柜:确实省掉“等电梯”环节,但最后一百米仍需要人肉搬运。

结论:技术不是洪水猛兽,却像“筛子”——把“纯体力”环节越筛越少,把“技能+服务”环节越筛越精。未来不需要1000万骑手,却仍需要100万“会修无人车、会与系统对话、会安抚顾客”的复合型骑手。

四、三条出路,正在悄悄发芽

出路1:技能升级——从“骑手”到“城市即时配送工程师”

• 上海浦东试点“骑手技师证”:培训换电、故障诊断、智能柜维护,考证后月薪涨1500元;

• 美团、京东、饿了么联合工信部推出“无人车陪跑员”认证,学会远程脱困、应急换电,优先排班。

一句话:谁懂机器,机器就给他让路。

出路2:职业横向迁移——把“熟门熟路”变资产

• 社区团购团长:利用对楼盘、门禁、客群的熟悉度,兼职卖菜,头部团长月入过万;

• 电动车服务站:租牌、租电、维修,骑手转型“装备运营商”,从“被扣款”变成“收租金”;

• 同城直播带“小时达”:杭州已有骑手边送餐边直播,粉丝点单,他顺路带货,单日打赏+佣金超配送费。

一句话:把地图刻进脑子里,就能把流量握在手里。

出路3:政策兜底——让“临时港”变成“正规军”

• 工伤保险:广东已把“骑手”纳入单险种参保,平台按单缴费,1毛钱/单,摔了能报;

• 技能补贴:人社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技能提升计划”,考一个证给1000元,每年最多3次;

• 集体合同:江苏无锡首份《外卖员行业集体合同》落地,明确“连续接单4小时强制休息20分钟”,平台若违规,工会可提起仲裁。

一句话:当制度给骑手留出“喘气间隙”,他们才有精力抬头看路。

五、给城市的一封“倡议书”

亲爱的写字楼白领、熬夜写论文的学生、居家带娃的宝妈:

下一次接到外卖,如果你愿意——

• 把“准时宝”多给的2元打赏,真的点下去;

• 在备注里写一句“雨天慢点,我不急”;

• 电梯里遇到浑身是汗的骑手,先让他按楼层;

这些微不足道的动作,会像涓滴汇成河,让算法看到:速度不是唯一 KPI,人性也是生产力。

六、尾声:星光不问赶路人,算法应怜取餐人

外卖员从来不是“过渡性劳动力”,他们是城市新基础设施的“人肉传感器”——

他们知道哪条巷子凌晨三点有路灯坏了,哪个小区地下车库信号弱,哪家奶茶店的封口机总爱卷膜。

把这些“暗数据”变成“公共知识”,让骑手参与城市治理、共享技术红利,才是避免“千万人大撤退”的唯一路径。

否则,当无人机掠过头顶,我们才发现:

消失的不仅是蓝色背影,还有城市最后一公里的体温。

愿未来的夜晚,我们仍能听到那句熟悉的——

“您好,外卖到了,趁热吃。”

不同的是,门口站着的人,眼里有光,心里不慌。

来源:爱是一场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