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中,文化建设已成为治国理政的核心议题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大任务,并再次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关中平原城市群的关键节点城市,渭南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中,文化建设已成为治国理政的核心议题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大任务,并再次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关中平原城市群的关键节点城市,渭南市在“十五五”时期启动文化强市建设,既是对国家战略的主动响应,也是对自身文化禀赋的深度激活,更是对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需求的精准回应。
(一)落实国家战略与响应时代号召的必然要求。文化建设在治国理政中占据突出位置,中央明确提出了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省委也相应提出了相关部署要求。渭南市积极响应这一时代号召,加快建设文化强市,是在全国文化发展大局中找准自身定位、主动担当作为的体现。这不仅是对国家战略的坚决落实,更是渭南市在新的历史时期,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的重要举措。通过文化强市建设,渭南市将在文化领域与全国同频共振,共同迈向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
(二)传承弘扬中华文明的重要举措。渭南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享有“华夏之根、文化之源、河山圣地”的美誉。这里文化资源丰富,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非遗项目和传承人数量均居陕西省第一。从富平石川河流域的旧石器时代遗址群,到20万年前的“大荔人”头骨化石,再到周秦汉唐时期众多帝王将相的诞生地,渭南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建设文化强市,是渭南担当起守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责任的必然选择。通过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渭南将让这些珍贵的文化资源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基石。
(三)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物质生活的富足,更渴望丰富的精神文化滋养。渭南市建设文化强市,就是要以人民为中心,提供更丰富、更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加强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惠民活动等举措,让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享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让文化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文化是渭南的战略性资源和标志性名片,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价值。将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是渭南市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通过文旅融合,渭南市可以培育壮大文化产业,打造“千亿级文旅产业集群”,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促进就业,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同时,文化的繁荣也能够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品位,吸引更多的人才和投资,为渭南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一)强化理论武装与核心价值引领。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巩固共同思想基础,是文化强市建设的首要任务。渭南市将建强理论传播矩阵,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深化宣传宣讲和解读普及,让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同时,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心入行,将其融入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转化为人民群众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例如,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道德模范评选等活动,引导广大市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为文化强市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
(二)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利用。一是构建文化遗产大保护格局,是渭南市文化强市建设的重要基础。渭南将擦亮特色中华文明标识,加强对仓颉庙、西岳庙、韩城文庙等重要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和修缮,提升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传承红色基因,如对渭华起义旧址、永丰革命烈士陵园等进行重点保护和开发,打造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二是创建省级关中文化生态保护区,打造“一核三廊六区一库”格局,2025年完成整合工作。通过整体性保护,传承和弘扬关中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开展非遗进景区、进校园等活动,让非遗项目传下去。例如,让皮影、老腔等非遗项目走进景区,为游客带来独特的文化体验,同时也促进了非遗的传承和发展。
(三)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一是完善设施,丰富供给,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关键。渭南市将加强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推出更多具有渭南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的优秀文艺作品,如秦歌音乐剧《白居易在渭南》、秦腔现代剧《根据地》等。二是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城市书房、文化馆、图书馆等,为市民提供便捷的文化活动场所。推广如“一元剧场”“四进零距”等品牌文化惠民活动,让更多市民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文化服务。同时,加强对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和运营,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突出文旅融合培育壮大文化产业,是渭南市文化强市建设的重要突破口。渭南市将实施“文旅+百业”“百业+文旅”工程,加快“千亿级文旅产业集群”建设。实施文旅产业项目引领、链群发展、融合创新、体系优化、服务提升“五大行动”,推动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二是打造现代旅游、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6条文化旅游产业链,推出黄河风情感悟之旅、红色革命血脉赓续之旅等7条特色旅游线路。加快司马迁祠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推进国泓温泉酒店开工及渭南老城特色场景营造等项目,提升渭南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同时,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旅游节活动,如华山论剑文化节、洽川爱情文化节等,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渭南旅游观光、休闲度假。
(五)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扎实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是激发文化发展活力的关键。渭南市将深化文化领域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文化企业的转型升级,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分类推进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完善文艺院团建设发展机制,激发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和创新活力。同时,培养引进高层次文化人才,为文化强市建设提供人才保障。通过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优秀文化人才来到渭南,为渭南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六)加强传播能力建设。讲好渭南故事,传播渭南声音,是文化强市建设的重要任务。渭南市将推动市县主流媒体整合资源,强化网络传播能力建设,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利用新媒体平台,如抖音、微博等,加大对渭南文化的宣传推广力度,提高渭南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深化对外人文交流合作,如渭南非遗文化亮相中亚峰会,让世界更好地了解渭南文化。通过举办文化展览、艺术交流等活动,加强与国内外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提升渭南文化的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七)强化实施保障。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文化强市建设的根本保证。渭南市将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党管互联网原则,确保文化强市建设的正确方向。细化任务清单、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对文化强市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统筹推进。加大资金、政策扶持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强市建设。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和社会组织投资文化产业项目,形成多元化的文化投入机制,为文化强市建设提供坚实的保障。
渭南市加快建设文化强市,是基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响应国家战略、谋求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决策。从现实逻辑上看,这是落实国家战略、传承弘扬中华文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实践路径上,渭南市通过强化理论武装与核心价值引领、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利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传播能力建设和强化实施保障等多方面的举措,全面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渭南市将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探索出一条具有渭南特色的文化强市建设之路,为建设文化强国贡献渭南力量,让渭南的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来源:渭南百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