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它的数十名开发员工要加入AWS的AnnapurnaLabs,说直白点,这事儿基本就标志着NeuroBlade没法再独立运营了。
最近以色列有家叫NeuroBlade的芯片初创公司,核心团队竟然倍挖走了。
据报道,它的数十名开发员工要加入AWS的AnnapurnaLabs,说直白点,这事儿基本就标志着NeuroBlade没法再独立运营了。
NeuroBlade的CEOEladSity还专门给员工写了封信,里面说这是公司发展的“重要里程碑”,签了最终协议后,核心工程团队会去AWS那边牵头搞下一代产品创新。
CEO写这话的时候,估计心里也挺复杂的。
毕竟这公司是他和CTOEliadHillel在2018年一起建的,俩人以前还都是SolarEdge的早期员工,打拼这么多年,感情肯定不浅。
信里还感谢员工们的才华和付出,说大家的创新方案和前沿想法才撑起来现在的NeuroBlade,这话倒挺实在,初创公司能走下去,靠的就是团队那股劲。
NeuroBlade这些年也不算没成绩,到现在一共融了1.1亿美元。
投资方里有不少大佬,比如领投最新一轮融资的CornerVentures,还有英特尔投资、GroveVentures这些。
本来想,有这么多资金和资源支持,这公司怎么也得再冲一冲,没成想最后还是选了并入AWS。
不过话说回来,芯片行业烧钱本来就快,1.1亿美金看着多,真要搞技术研发、推产品,其实也不算特别充裕。
Sity在信里还提了一嘴,说跟AWS的交易没关系,公司早些时候已经做了内部团队调整。
最后去AWS的只有软件和系统团队,目的是让技术的影响力能“指数级增长”。
如此看来,NeuroBlade应该是早有规划,不是临时决定的,先优化团队,把核心力量集中起来,再跟AWS对接,这样后续整合也能更顺利。
不过光说并购的事儿还不够,得聊聊NeuroBlade到底有啥技术,能让AWS看得上。
它最核心的东西,是一套新颖的数据分析架构,简单说就是把计算直接集成到内存里。
传统数据处理的时候,数据得在CPU、内存、存储之间来回传,这中间浪费的时间可不少,瓶颈就出在这。
NeuroBlade把计算塞到内存里,相当于让数据“原地处理”,效率自然就提上来了。
这套技术还整合了专有硬件、软件和算法,做成一个统一系统装在服务器群里,专门加速大规模计算。
其中最关键的是个叫“SQL处理单元(SPU)”的东西,它能帮超大规模服务器的x86CPU分担分析工作。
据说用了SPU之后,作业速度能快100倍甚至更多,不仅能降成本,还能让CPU核心的使用率更高。
有人可能会问,这不就是咱们常说的DPU吗?还真不是。
DPU得管安全、网络、存储这些杂七杂八的基础设施处理,功能很杂。
SPU就专一多了,只盯着SQL相关的处理,而且它是插在主机服务器的PCIe总线上,不用改主机的应用软件就能干活,这点还挺省心的。
也不是SmartNIC,SmartNIC主要是让网络速度更快,跟SPU的活儿完全不搭边。
这种“专才”型技术,在现在特别吃香。
现在数据中心里,CPU管通用应用,GPU管AI训练和推理,再整个SPU专门搞SQL分析,分工明确了,各自的优势都能发挥出来,整体效率肯定能上去。
NeuroBlade之前也没闲着,已经开始推商业化了。
它跟戴尔签了合作协议,把SPU卡装在戴尔的PowerEdge服务器里一起卖。PowerEdge服务器在市场上挺受欢迎的,通过戴尔的渠道,SPU也能更快触达客户。
而且它还跟一家超大规模数据中心运营商签了合同,一下子就卖了几千张SPU卡。
别看几千张听起来不多,按行业里的均价算,这单合同金额也得有几千万美金,算是不小的突破了。
不过NeuroBlade也有自己的取舍。
它之前跟三星这些驱动器制造商谈过合作,还跟VASTData这种存储供应商聊过在存储阵列里用SPU的事儿,但最后都没继续。
后来才明白,它是算过账的,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的需求比存储阵列大多了,超大规模厂商一次可能就要用到数万个CPU,对应的SPU需求也大。
而存储阵列供应商一年也就卖几百、几千个,回报差得远。所以它干脆把重点放在超大规模市场,毕竟投入产出比更高。
NeuroBlade一开始其实有个挺大气的目标,就是要做“数据分析领域的英伟达”。
它的CBOLiorGenzelGal也说过“我们是数据分析领域的英伟达”这话。但最后为啥放弃独立,选择并入AWS呢?
其实想想也能理解。英伟达能成功,不光是因为硬件厉害,更重要的是它有CUDA软件生态,还有庞大的开发者社区,这是几十年积累下来的,不是随便就能复制的。
而数据分析芯片这个赛道,市场规模比GPU小多了,一家初创公司想靠自己建生态,难度太大了。
之前有个叫PivotalIO的公司,也是搞SQL加速的,最后就因为没突破生态瓶颈倒闭了,这就是前车之鉴。
再看AWS这边,它旗下的AnnapurnaLabs本来就是搞先进芯片技术的,尤其在AI领域。
2015年亚马逊花了大概3.7亿美元把它收购了,现在在以色列有几百名员工。
AnnapurnaLabs还负责开发AWS的Trainium处理器,这东西专门用来训练大型AI系统,AWS的AI云服务能撑起来,它功不可没。
NeuroBlade的团队加入之后,正好能跟Trainium形成互补。
训练AI模型之前,得先处理大量数据,而且很多数据处理都要用到SQL分析。
用SPU加速这一步,再用Trainium去训模型,相当于把“数据处理-模型训练”的流程打通了,效率肯定能提升不少。
AWS有客户、有渠道、有生态,SPU到了这里,能发挥的作用比在NeuroBlade独立运营时大多了。
还有个有意思的点,NeuroBlade的CBOLiorGenzelGal,以前待过的公司都挺有“并购缘”。
他之前在Excelero当CEO兼联合创始人,2022年3月那公司被英伟达收了;后来去arcastream负责战略业务,没多久那公司又被Kalray收购了。
他对“初创公司技术被大厂整合”这事儿,怕是最有体会的。
估计他也跟团队分析过,与其硬撑着做“小英伟达”,不如把技术放到AWS这个大平台上,让技术真正落地,产生价值,这反而更实际。
说来说去,NeuroBlade这事儿其实挺典型的。
芯片初创公司有技术、有想法,但缺资源、缺生态,很难做大;大厂有资源、有渠道,但需要好技术来补自己的短板。
这么一结合,对双方都是好事,本来想这公司能独立闯出一片天,后来发现,在芯片这么卷的行业里,能让自己的核心技术发挥更大作用,也算是另一种成功了。
至于SPU以后在AWS能不能发光发热,能不能真的改写数据中心的规则,咱们还得接着看。
来源:云娱云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