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曦的小世界:修炼好人生的分寸感,我们才能更好地相爱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2 03:14 1

摘要:《被讨厌的勇气》中,阿德勒提出“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金刚经》中亦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自我、他人、群体,三种关系乘以时间,代表人生种种烦恼与限制。

内容转自林曦的小世界

现在流行一句很“奇怪”的话,叫:“不要随意介入他人的因果”。

《被讨厌的勇气》中,阿德勒提出“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金刚经》中亦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自我、他人、群体,三种关系乘以时间,代表人生种种烦恼与限制。

但,若想着“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就孩子气地,在心里拦一个圈,决心“不介入他人因果”——你的事都跟我没关系,谁都别想来消耗我。无异于脱离外界,远离爱,也封闭了自己的心。

没有人能活成孤岛。相对正确的是,尽可能地自我觉察,在帮助别人时量力而行,以及,学习如何尊重他人的边界

人总会下意识指责,要求别人有边界感,却往往忽略,主导别人很难,只有自己先建立原则,事情往往才比较简单。

比如,我们天然希望亲人跟自己同步。如果没有同步,就强行要求,随之产生无数不开心的说服、争论与改造。

认定自己正确,就觉得“我改造你”是应当的;以爱为旗,硬拽别人做不喜欢的事,效果往往差强人意。

想起林曦老师说的:守住内心那“一点圆明”的前提,你得先是那“一点圆明”的主人。

林曦水墨作品

参考《元气满满的生活》开篇中与大家的“拉钩”——不做他人的“差评师”。人要克服的,始终是自己心中对错的标准。

就像养猫时精心挑选了猫窝、猫爬架,小猫依然钟情最初那个纸箱——不是你觉得好,别人就一定会喜欢。

家人间的相处有难度,但同时,也是觉察自我的好素材。我们对亲人期待更高,是因为彼此太亲近,爱责太深。

反而,正因家人不像朋友,我们无法选择,所以更应降低期待,主动松开相处时的不自在。

电影《饮食男女》剧照

何为家?电影《饮食男女》中,老朱说:“心有顾忌,是家之所以为家的意义。”

经营家庭的本质是经营自己:明白什么话该说,什么话最好不说,是维系之道,也是情之所在。

想起孔子的“和而不同”,当下人的困境是,要么执着改造他人,要么强迫自己适应别人,都会觉得痛苦。

最好的状态是,跟他人很好地相处,也守好心中的“自有我在”。

人这一生,不免受到极大欲望的煎熬,在不满与空虚间打转,而爱,能帮我们免于自我之苦。

像小朋友刚出生,会以为自己跟妈妈是一体;而妈妈的自我也会扩展:孩子哭妈妈会焦虑,孩子吃好比自己吃还开心。

这,是爱的礼物。但考验在于,如何把握好爱的分寸?

林曦老师说,自己作为妈妈,从不翻看糯糯的日记、微信,一个有自尊的孩子会自然向好。

起初不懂,“小朋友的隐私”与“自尊自然向好”间有何关联,后来才明白:若你真懂得爱一个人,会发现,尊重往往比强迫更有力。

林曦_pic

汪曾祺的小女儿汪明,小学成绩一直不错。一次贪玩,期末数学竟只得了64分。

老师要求家长签字,汪明战战兢兢回家,把试卷交给父亲。汪曾祺看了一眼,有些意外,但接着笑了笑,轻轻拍了拍她的脑袋,毫不犹豫签下名字。

第二天老师问汪明挨打了没有,汪明说没有。老师看了签名恍然大悟,“怪不得,又不是你亲爸爸,管你那么多干嘛!你看,你姓汪,你爸爸姓曾嘛!”

原来,汪曾祺签字时,只写了“曾祺”两个字。此后,汪明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一个生命被正确对待,被看见,被点亮,自会生出内在力量。一个高价值感的孩子,不可能没有好的行为。教育本就是生命影响生命。真正需要扭转的,是主导自己行为的那颗心。

汪曾祺和孙女汪卉,被孙女打扮得怪模怪样

人只有意识到,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才会接受,很多事情都需要自己独立承担。

分寸感,是迈向自立的第一步,其本质不是疏离,而是更高级的连接。

关系间的分寸是一股巧劲,也是一种四两拨千斤的智慧。

比起自己手忙脚乱地发球,又累又委屈,不如安静下来,让不倒翁的摆动回归中心,这时再轻轻一点,才更管用⚖️

来源:乐说新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