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心理创伤、压抑的情绪,会在无意识里形成“内在冲突”。弗洛伊德说过,人类内心深处存在着欲望、道德感和现实要求的张力,当这些张力过大时,我们的心理系统就会启动防御机制——压抑、否认、投射、理智化——来让自己勉强维持“正常”。
面对心里的不舒服?我们总是告诉自己:“没事,挺一挺,过去就好。”
心理创伤、压抑的情绪,会在无意识里形成“内在冲突”。弗洛伊德说过,人类内心深处存在着欲望、道德感和现实要求的张力,当这些张力过大时,我们的心理系统就会启动防御机制——压抑、否认、投射、理智化——来让自己勉强维持“正常”。
短期内,这能让你继续上班、继续社交、继续维持表面正常生活,但长期来看,它会把心理痛苦转化为身体症状:失眠、胃痛、头痛、慢性疲劳,甚至免疫系统下降。这就是心理“生病”以身体信号敲警钟的典型表现。
很多人以为心理健康就是“积极”“坚强”,这只是文化灌输的结果。
我们被教育要忍耐、要独立、要把心理问题隐藏起来。心理学里有一个概念叫“超我”——内化的道德和社会规范,会在你心理生病时不断批判你自己:“你不该这样”“你不够努力”“你就是软弱”。这就形成了二次伤害:你不仅心理饱受煎熬,还被内化的超我折磨。
承认自己心理“生病”,并不是软弱,而是自我觉察的开始。荣格讲过,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张力,如果长期被压抑,就会以各种症状爆发出来:焦虑、抑郁、强迫行为、情绪失控等。这些症状并非偶然,而是内心冲突在外在生活中的“信号化”呈现。你如果能意识到——“我心理不舒服,这是内心在提醒我,而不是我失败了”——你就完成了从压抑到觉察的第一步。
面对压抑,我们总是绕不过“接纳”二字,那究竟该如何从自我察觉走向自我接纳呢?这里有几个心理学的核心原则:
识别并解构内化的超我批判。
当你心理不舒服时,往往伴随自我指责和内疚感。精神分析里,我们会引导个体区分“内心的批判声音”和“真实的自己”。举个例子:当你想休息时,超我会说:“你太懒了”“你不应该放松”。你要学会在心里标注:这是内化的声音,不代表我的本真需要。
将情绪外化,减轻自我认同负荷。
“情绪外化”技术,是把内心的痛苦看作外部现象而非自我属性。焦虑、恐惧、低落,它们是心理状态,不是你的人格。你可以记录情绪、写日记,甚至给焦虑起名字,让它成为访客而非主宰。
建立自我心理界限。
心理生病往往伴随被高要求、被情绪勒索或社交压力消耗。心理成熟的人懂得设界限:我可以拒绝无意义的社交,我可以允许自己停下来休息,我可以拒绝回应每一条信息。这不是自私,而是心理防御机制的升级——从压抑到健康管理。
允许内心“负荷感”的存在。
情绪痛苦是心理能量的信号,不是错误。心理创伤、焦虑、抑郁,都是你的自我在提醒你“需要关注自己”。接纳它们,并采取实际行动去调节,才是真正的自我照顾。
心理健康不是消除不适,而是学会与自己的内心冲突共处。我在《翻篇,这都不是事儿》中讲过,面对痛苦不是忘记,而是看清它,理解它,然后选择翻篇。
下一次,当你再次感到情绪低落、焦虑、抑郁或困惑时,不要再说“我必须坚强”。身体会感冒,心理也会“感冒”。允许心理生病,不是软弱,而是真正的自我力量。
参考阅读:《翻篇:这都不是事儿》
滑洋
作家 心理咨询师
著有《不去讨好任何人》《假努力》《翻篇》
来源:健康美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