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阴雨连绵之下,河南、山东的农民们穿着水靴,靠肩扛手抬,从泥泞不堪的田地里抢救已经成熟的玉米和花生。持续半个月的秋雨让大型收割机等机械根本无法下地,不少庄稼要么烂在地里,要么抢收回家后就长出了绿芽。
农田变成了水塘,玉米在桶里漂浮着——这就是河南、山东等地农民今年秋收的真实场景。
阴雨连绵之下,河南、山东的农民们穿着水靴,靠肩扛手抬,从泥泞不堪的田地里抢救已经成熟的玉米和花生。持续半个月的秋雨让大型收割机等机械根本无法下地,不少庄稼要么烂在地里,要么抢收回家后就长出了绿芽。
一位农民望着已经发黑霉变的玉米,无奈地感叹:“辛苦忙活了半年的收成,现在只能以每斤五毛的价格把湿玉米粒卖掉。”这些天,农业农村部与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的橙色预警,在陕西咸阳、山西临汾、河北邢台、山东德州等地上空持续生效。
01 阴雨困局:自9月份以来,黄淮海地区特别是河南、山东、安徽等地遭遇了持续的连阴雨天气。这导致部分地区土壤过湿的状况不断持续或加重,给已成熟作物的收获和晾晒带来了极大困难。
河南省在夏季刚刚经历了百年不遇的大旱,农民们好不容易才种上的花生,却在收获的关键季节遇上了连续半个月的秋雨。
农田里的积水排不出去,农民们只能像在水塘里采藕一样,下水把玉米和花生一棵棵、一把把捞出来,再装到桶里运到地头。
02 发芽与霉变:持续的降雨使得秋收作物的收获工作严重受阻,进度明显偏慢。那些抢收回家的玉米,带棒不脱粒的就直接发了芽,脱了粒的则很快变黑变质。
有的玉米还长在秸秆上就已经发黑霉变,有的花生还没来得及从地里收完就已经发了芽。这样的场景在河南、山东的许多地方频频出现。
更让人心疼的是,抢收上来的湿玉米粒价格只有五毛钱左右一斤,农民们一年的辛苦付出瞬间大幅贬值。
03 灾害预警:10月9日,农业农村部和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了连阴雨和农田渍涝灾害风险预警。
其中,陕西中北部、甘肃陇东、山西中南部、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山东北部等地的连阴雨和农田渍涝风险较高。
陕西咸阳、铜川、渭南,山西临汾、运城、长治、晋城,河北邢台、邯郸,山东德州、滨州等地区的风险等级更是达到了橙色预警级别。
04 抢收抢烘: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农业农村部已经紧急派出4个工作组,分别赶赴河南、安徽、江苏、山东等地一线,指导当地开展秋收工作。工作组聚焦“收、烘、售、种”全环节,强化各项服务保障措施,及时弥补农机具的缺口。
农业农村部还调剂调运了24.43万台履带式收割机、1986台移动烘干机等关键设备支援一线,为抢收抢烘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支撑。
05 水利短板:这场突如其来的灾害,再次暴露了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存在的短板。以往规划建设的许多水利设施如今已经被废弃,一些重要的排水沟渠也被填平,种上了庄稼。甚至连田间的道路都被削得越来越窄,两旁的水沟同样难逃被开垦种植的命运。
这种状况导致了一个恶性循环:不下雨的时候就容易干旱,一旦遇到连续降雨又会迅速出现内涝。正如一位作家曾经感叹的那样:“人们很少能真正从历史教训中吸取教训。”
06 资金支援:10月11日,财政部会同农业农村部紧急下达了4.84亿元中央财政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
这笔资金将重点支持河北、山西、江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等七个受灾严重的省份。资金主要用于加快开展农机抢收、潮粮烘干、农田排涝等农业生产防灾救灾工作,以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确保秋粮能够丰收并颗粒归仓。
07 历史教训:类似这样因连阴雨影响秋收的情况并非首次出现。2021年,山东多地就曾发生过秋雨连绵导致玉米收获困难的情况。
当时有关部门也提出了应提前制定应对阴雨天气的预案,但令人遗憾的是,今年我们的农民依然只能无奈地仰天长叹,顶着冰冷的雨水走向泥泞的田地。
08 未来展望:尽管当前的形势十分严峻,但农业专家们依然保持着乐观的态度。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顾问、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表示,今年的华西秋雨对小麦播种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它导致部分农田出现土壤湿涝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有效补充了前期因长时间持续高温干旱而导致的土壤墒情不足。郭天财认为,只要各地能够精心组织安排,科学应对管理,晚播的小麦不仅不会减产,甚至实现增产都是很有希望的。
根据中国气象局最新发布的预警,陕西咸阳、山西临汾、河北邢台、山东德州等地的农田渍涝风险依然处于较高水平。与此同时,农业农村部的工作组正在河南、山东的田间地头,与农民们并肩作战,指导抢收工作。
农民日报评论员指出,今年的小麦播种形势复杂多变,各地需要根据土壤类型、墒情状况、田间积水情况等实际因素,坚持因地因墒制宜的原则,制定科学的播种方案。
秋粮产量占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稳住秋粮生产,对于确保全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4万亿斤左右的目标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来源:红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