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秋,汽车在蜿蜒的山路上绕了一圈又一圈,风带着草原的寒气,在不远处荡起灰尘……这是江苏援青法官周万春再熟悉不过的场景。这条下乡路,他在3个月里已经往返了数十次。作为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海南藏族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挂职院长助理、审判委员
西海新闻记者 马璞馨
深秋,汽车在蜿蜒的山路上绕了一圈又一圈,风带着草原的寒气,在不远处荡起灰尘……这是江苏援青法官周万春再熟悉不过的场景。这条下乡路,他在3个月里已经往返了数十次。作为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海南藏族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挂职院长助理、审判委员会委员,周万春一结束贵南县的庭审,便马不停蹄赶赴同德县,投入案情调查中。
周万春说:“干工作,要像脚下的草一样不屈不挠,不管在哪里,都得向下扎根。”
法律援青是国家对口支援战略在司法领域的具体实践,自2009年以来,江苏省三级法院已与西藏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青海省的6家受援中级法院、30家基层法院建立对口支援关系。周万春是组织派往青海的第13批援青干部中的一员。
时间倒回6月6日,当周万春第一次踏上共和县,高海拔气候环境就给了他一个下马威:呼吸困难,说话也使不上劲,夜里更是难以入眠。但他没有给自己太多时间休息,而是迅速制订计划,积极开展援青工作。
在周万春的援青日记中,详细罗列着职责清单,协助审判管理、指导刑事和行政审判、参与民事审判等。
在高原,“履职”二字多了几分重量。面对法官请教的各类案件,周万春总是来者不拒,简单问题当场梳理思路,复杂案件和大家讨论。为了帮助同事掌握更多案件处理的方法与技巧,他常常拨通江苏原单位同事的视频电话,搭建两地法官研讨交流的线上平台。
周万春很快发现,在高原履职比想象中更难。海南州地广人稀,最远的乡镇离法院有上百公里,法官送达案件,来回要耗上一整天。而且当地农牧民因条件有限,找法律工作者代理诉讼的比例仅有10%。遇上语言不通的藏族群众,简单的问题都要反复沟通。再加上高寒缺氧的环境,法官办案时常常克服头痛、心慌的不适,使得个案的司法资源消耗巨大,办案面临诸多困难。
面对挑战,周万春选择迎难而上。他利用空闲时间,深入草原牧区,走近需要法律帮助的牧民群众,倾听他们的法律诉求,做好深度调研,全面了解当地法院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求。
针对共和县人民法院发来的培训邀请,周万春认真选取题材,精心准备内容,力求为干警们带去切实有用的干货。
共和县人民法院的会议室里,干警们坐得满满当当,期待这位援青法官给大家带来一堂丰富的法律课。
周万春翻开卷宗,指着“事实调查疏漏”的标注,分享江苏在处理类似民事案件时,提前对接社区网格员,促进争议实质性化解的经验……
台下,年轻干警的笔记本上认真记满了重点内容,课后大家仍意犹未尽,讨论到很晚。
让周万春印象深刻的是,一场持续近十个小时的双语庭审。被告人是当地牧民,汉语说得不太流利,法庭特意安排了翻译、双语法官助理和双语辩护人。
周万春作为合议庭成员讯问时,每翻译一句话,他都要停顿几秒,确认被告人理解。到了法庭辩论环节,他格外留意节奏,给予被告人充足的时间,生怕语言障碍影响沟通。
中途休息时,周万春才感觉喉咙干得发疼。直到暮色漫进法庭,庭审结束的法槌落下,他看着被告人在庭审记录上按下手印,忽然明白,在海南州,“司法公正”不仅是法律条文,更是对耐心与细致的考验。
有一次,周万春去同德县草原深处的村庄调研,牧民老人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你们法官为我们解决问题,我们心里踏实”。这是老百姓对司法的信任,不能辜负。周万春在援青日记里写道:“藏族老人的这份信任,比任何荣誉都重要。”
努力就会有收获,如今,周万春所推进的司法工作在海南州人民法院发挥了显著作用。立案登记制落实需细化、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待完善、审判质效指标需优化……这些建议,有的是借鉴江苏的成熟做法,有的是结合当地实际的创新思路。
周万春说:“援青时光短,得把干货留下,让江苏经验真正变成海南州人民法院的‘良策’。接下来,我还要带着千里山海情的初心,把司法的种子播撒在海拔3200米的高原上,让公平正义,沿着蜿蜒的山路,进入每一个牧民心里。”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