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沙俄,即沙皇俄国(Царство Русское),通常指1547年伊凡四世(伊凡雷帝)加冕为沙皇开始,到1917年尼古拉二世退位、罗曼诺夫王朝灭亡为止的这段时期。这是一个从莫斯科公国崛起、不断疯狂向东扩张,最终成为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帝国的过程。
沙俄,即沙皇俄国(Царство Русское),通常指1547年伊凡四世(伊凡雷帝)加冕为沙皇开始,到1917年尼古拉二世退位、罗曼诺夫王朝灭亡为止的这段时期。这是一个从莫斯科公国崛起、不断疯狂向东扩张,最终成为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帝国的过程。
其历史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关键阶段:
1. 起源与建立 (1547年前的基础)
基辅罗斯:东斯拉夫人的第一个国家,尊奉东正教,为后来的俄罗斯文化奠定了基础。
蒙古金帐汗国统治时期:13世纪至15世纪,罗斯诸公国被蒙古人征服和统治,这深刻影响了俄罗斯的政治集权传统。
莫斯科公国的崛起: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伊凡大帝)逐渐统一周边罗斯公国,并于1480年摆脱了蒙古人的统治,成为强大的独立国家。
2. 沙皇制度的开端与扩张 (1547-1689)
第一位沙皇——伊凡四世(雷帝):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加冕为“沙皇”(Царь,源自拉丁语“Caesar”,意为皇帝),标志着沙皇俄国正式诞生。他加强中央集权,建立了恐怖的“特辖军”,对外开始向东方扩张。
征服西伯利亚:1581年,哥萨克首领叶尔马克东征,开启了俄国对广袤西伯利亚的征服序幕,领土急剧向东延伸。
动荡时期:伊凡雷帝死后,留里克王朝绝嗣,国家陷入内乱和外敌入侵的混乱期,直到1613年米哈伊尔·罗曼诺夫被选为沙皇,开启了罗曼诺夫王朝。
3. 帝国化与西化改革 (1689-1825)
这是沙俄成为欧洲强国的关键时期。
彼得大帝:
西化改革:1697年访问西欧后,彼得一世全力推动俄罗斯的现代化和西方化改革,包括行政、军事、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
北方战争:战胜瑞典,夺取了波罗的海出海口。
建立新都:1703年兴建圣彼得堡,并于1712年将首都从莫斯科迁至此,象征着俄罗斯面向欧洲的新窗口。
1721年,彼得大帝被元老院授予“全俄罗斯皇帝”头衔,俄罗斯正式改称为“俄罗斯帝国”,但“沙皇”的称呼仍被沿用。
叶卡捷琳娜大帝:
开明专制: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影响,继续推行现代化改革,但同时强化了贵族特权。
大规模扩张:通过三次瓜分波兰,吞并克里米亚,赢得了对奥斯曼土耳其的黑海出海口,使俄国领土达到空前规模。她曾说:“我两手空空来到俄国,但现在我终于可以用嫁妆(指波兰、克里米亚等新领土)来送给俄国了。”
拿破仑战争:1812年,亚历山大一世率领俄国击败了拿破仑的入侵,并一路反攻至巴黎。俄国由此赢得了“欧洲宪兵”的称号,声望达到顶峰。
4. 保守、危机与革命 (1825-1917)
十二月党人起义:1825年,一批受欧洲自由主义思想影响的军官发动起义,虽被镇压,但开启了俄国革命的先声。
农奴制与落后:当西欧进行工业革命时,俄国仍保留着野蛮的农奴制,严重阻碍了社会发展,导致国力相对衰落。
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年,俄国因扩张与英法奥斯曼等国爆发战争,惨败于工业化的对手,暴露了其内部的腐朽和落后。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法令,废除了农奴制,并进行了司法、军事等一系列现代化改革,但改革不彻底,社会矛盾依然尖锐。
革命浪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化带来工人阶级壮大,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社会革命党、布尔什维克等革命组织纷纷成立。1905年日俄战争失败后,爆发了1905年革命,迫使沙皇成立国家杜马(议会),但权力有限。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灭亡:1914年,俄国卷入一战,战况惨烈,伤亡惨重,经济崩溃,民不聊生。1917年3月(俄历二月),二月革命爆发,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退位,罗曼诺夫王朝终结,沙皇俄国的历史就此画上句号。随后发生的十月革命则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总结:沙俄的历史特点
疯狂的领土扩张:从一个内陆公国发展成为横跨欧亚大陆的世界最大帝国。
强烈的专制集权传统:沙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专制制度)。
东正教的深刻影响:政教合一,东正教是国家的精神支柱。
农奴制的长期束缚:直到1861年才废除,这导致社会矛盾异常尖锐。
在“西化”与“传统”间挣扎:自上而下的改革屡次试图追赶西方,但又因维护专制统治而无法彻底进行。
沙俄的历史为后来的苏联和现代俄罗斯联邦留下了复杂的遗产,包括广阔的疆域、强大的中央集权传统以及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独特身份。
来源:哼哼爱剪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