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奇葩习俗:圣女制度,10岁少女就要“服侍”寺庙僧人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1 20:04 1

摘要:说起印度的一些老习俗,总有那么些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的东西,比如这个圣女制度,也叫Devadasi系统。表面上看,它是把女孩献给神庙,让她们一辈子伺候神灵,跳舞唱歌啥的,听着好像挺神圣。

说起印度的一些老习俗,总有那么些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的东西,比如这个圣女制度,也叫Devadasi系统。表面上看,它是把女孩献给神庙,让她们一辈子伺候神灵,跳舞唱歌啥的,听着好像挺神圣。

但实际上呢,这玩意儿早就变味儿了,很多10岁左右的小姑娘被父母送到庙里,从此就得“服侍”那些僧人,包括身体上的那种服务。

说白了,就是一种披着宗教外衣的剥削,特别针对穷苦人家的女孩,尤其是低种姓的达利特家庭。这制度不是啥新鲜事儿,好几百年了,但到现在还偷偷摸摸地存在,尽管法律明令禁止。

圣女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3世纪左右,那时候印度在古普塔王朝时期,就有文献提到过类似的东西。比如在诗人迦梨陀娑的作品《云使》里,就隐约有这种女艺人献身神庙的影子。但真正流行起来,是在6世纪到13世纪之间。

那时候的印度南部王朝,比如乔拉帝国和维贾亚纳加尔帝国,都大力支持这个系统。庙里会养着成百上千的圣女,她们学古典舞,像婆罗多舞、奥迪西舞啥的,还负责寺庙的仪式、打扫和供奉。乔拉王朝的布里哈迪斯瓦拉庙就有记录,说养了400多个圣女,还配上老师和乐队,国王给她们土地、珠宝啥的,当作奖励。

这些女孩当时地位还不低,被当成艺术守护者,社会上挺受尊重的,因为她们被视为神的仆人,永不守寡,运气好还能参与皇家活动。

但好景不长,到了中世纪,特别是莫卧儿帝国和苏丹王朝时期,寺庙的赞助人少了,国王们没钱支持了,这个制度就开始走下坡路。圣女们没了经济来源,只能靠别的办法维持生计,结果就慢慢演变成提供性服务给僧侣和信徒。寺庙的收入一部分来自这些服务,钱直接交给庙方。

到了英国殖民时期,更是雪上加霜。英国人把圣女和街头舞女混为一谈,认为她们是传播梅毒啥的罪魁祸首,还强迫她们登记当妓女,甚至关进隔离医院。社会地位一落千丈,特别是那些来自低种姓的女孩,本来就穷,现在还被贴上“堕落女人”的标签。16世纪的葡萄牙旅行者多明戈·佩斯在维贾亚纳加尔帝国看到过,说那些圣女戴满珠宝,但财富背后是靠身体换来的。

现在说说怎么运作的。女孩通常在10岁左右就被选上,标准是长得健康、好看,家里穷得叮当响的达利特家庭最容易下手。父母为什么这么干?一方面是宗教信仰,觉得把闺女献给神能保佑家里避灾啥的;另一方面是经济压力,女孩在印度传统里是负担,得攒嫁妆,穷人家养不起,就觉得送到庙里还能换点钱或米粮。

献祭仪式叫Pottukattu,跟结婚差不多,女孩穿纱丽,头上点朱砂,僧侣念经宣布她嫁给了神。从那天起,她就属于寺庙了。

白天干活儿,扫地、准备供品、跳舞吸引信徒捐款;晚上呢,就得伺候僧人和有钱的信徒。青春期一到,第一次往往被拍卖给出价最高的家伙。赚的钱呢,大头归寺庙,女孩自己只剩点零头。很多圣女一辈子不能嫁人,生了孩子也没继承权,孩子还得继续这个循环。

这个制度特别坑人,尤其是对那些小姑娘。数据显示,印度全国还有好几万圣女,尽管官方数字低得多。国家妇女委员会2011年估算有4.8万,但NGO说实际可能45万。卡纳塔克邦2008年政府调查有4万多,2018年NGO说超过8万。安得拉邦2015年有1.6万,泰米尔纳德和马哈拉施特拉也有零星报道。

这些女孩大多来自达利特社区,种姓制度把她们压在最底层,教育机会少,贫穷代代传。进了庙后,营养不良、没医疗,很多人年纪轻轻就得病,性病风险高得吓人。活到老了,美貌没了,寺庙就把她们赶出去,乞讨或干脏活儿维持生计。

寿命短,好多没到50岁就没了。社会上呢,有人表面尊敬,说她们是神的化身,但私下鄙视,不让自家孩子靠近。家庭也抛弃她们,兄弟姐妹怕沾上晦气。

为什么这么顽固?根子在贫困、种姓歧视和性别不平等上。印度社会男尊女卑根深蒂固,女孩生下来就不是宝贝,尤其穷家,女婴被扔的事儿时有发生。献圣女还能避开嫁妆压力,父母觉得这是条出路。但其实是陷阱,剥夺了女孩的教育、婚姻和正常生活权利。

宗教因素也大,很多人信这个是传统,寺庙靠它赚钱,僧侣们当然不舍得放手。加上偏远乡村执法弱,法律禁了但执行不力。

1934年,孟买Devadasi保护法先开了头,禁了在孟买省的献祭。1947年,马德拉斯Devadasi预防法把马德拉斯省的也禁了。

1982年,卡纳塔克邦禁止法更严,1988年安得拉邦跟上,全印度都明文禁止。法律罚那些参与献祭的人,包括父母和僧侣。

来源:陈先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