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江西萍乡横岗村的鱼塘边,村支书文敏举着手机开播仅40分钟,就卖出1455单农产品;河北沽源的西瓜试验田里,5G直播镜头正实时传递着采摘场景,订单从全国纷至沓来;四川苍溪的山坳间,473名“村播”通过稳定的电信网络带动销售额突破3.3亿元。如今,中国电信正以云
(记者 陈洲)在江西萍乡横岗村的鱼塘边,村支书文敏举着手机开播仅40分钟,就卖出1455单农产品;河北沽源的西瓜试验田里,5G直播镜头正实时传递着采摘场景,订单从全国纷至沓来;四川苍溪的山坳间,473名“村播”通过稳定的电信网络带动销售额突破3.3亿元。如今,中国电信正以云网技术为笔、创新模式为墨,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勾勒出一幅幅产业兴旺的生动图景。
5G织就“信息天路”:让直播成为“新农活”
秦岭巴山的崇山峻岭间,5G基站与青山相映;悬崖村的峭壁之上,光纤宽带连通云端;东海之滨的滩涂边,直播镜头聚焦鲜活蛏子——中国电信用5G技术织就的“信息天路”,正让直播成为遍布乡村的“新农活”,为乡村振兴注入数字动能。
“信息天路”的贯通是直播兴农的根基。在陕西汉中宁强县石坝子村,中国电信施工人员以肩扛背驮的方式,投入近220万元建起5G基站,实现全村千兆光纤和5G信号全覆盖。而在四川凉山“悬崖村”,40余名电信建设者在垂直悬崖上人工搬运设备,用两个多月打通通信壁垒,让村民告别“满山找信号”的日子。从秦巴山区到川西高原,这些看不见的网络,为农产品走出大山铺就了快车道。
5G技术让直播从“新鲜事”变“日常活”。浙江宁海港中村的蛏子田里,电信主播通过5G高清镜头,带观众沉浸式体验养殖采摘全过程,两小时直播吸引近千人观看,订单刷屏评论区。陕西石坝子村的彭慧玲则在田间开启直播,将黑木耳、猴头菇等特产销往全国,“网红经济”成为村里的新业态。5G的低时延、大带宽特性,让农民只需一部手机,就能把田间地头变成“直播间”,让家乡特产对接广阔市场。
直播“新农活”正催生出乡村发展新生态。在陕西镇巴县构园村,黄桃种植户通过5G直播吸引游客采摘,带动100余户村民务工增收,户均年增收3000元。中国电信打造的天翼云播、智慧监控等设备,更让直播延伸至产业全链条:农户可通过手机查看产业园实时画面,借助“5G+物联网”监测土壤数据,实现“种得好”与“卖得俏”的双赢。
从“悬崖村”的信息孤岛蜕变,到石坝子村的产业兴旺,中国电信用5G织就的“信息天路”,让直播成为农民手中的“新农具”。当秦岭的药材、东海的蛏子、巴山的黄桃通过直播走向全国,数字技术正书写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篇章。
模式创新破局:农产品从“枝头鲜”到“餐桌甜”
无论是春耕还是秋收,如今的中国电信正以模式创新为钥匙,通过“种植—销售—服务”全链赋能,让农产品从“枝头鲜”顺畅抵达“餐桌甜”,破解产销脱节的传统难题。
智慧种植筑基,守护“枝头鲜”的品质根基。好产品是流通的前提,中国电信用数智技术为农产品品质保驾护航。在广西融安县大将镇金桔产业园,中国电信搭建的全产业链一体化大屏上,土壤温湿度、光照强度等数据实时跳动,虫情测报仪与AI摄像头组成“防护网”,果农动动手指即可精准驱虫浇水,“天翼云眼”还能自动告警驱离盗果者,让22.6万亩金桔实现标准化种植。在新疆尉犁县的“超级棉田”里,5G物联网卡赋能的农机自动采收,智慧灌溉系统定时定量供给水肥,使亩产籽棉达440公斤,用科技筑牢品质防线。
产销模式创新,打通“中间链”的流通梗阻。针对农产品“出山难”问题,中国电信打造多元销售矩阵,“直播+内购”模式成为破局关键。在广西融安县金桔文化旅游节期间,通过中国电信翼支付、小翼管家和新播客三大平台进行全国同步直播,吸引全国超过294万人线上观看,融安金桔直播间活动在“翼支付”App下单超过1.12万单,总交易额达50.5万元。
生态平台支撑,保障“餐桌甜”的消费体验。全链赋能离不开底层服务支撑,中国电信从网络、物流到品控构建完整生态。在江苏连云港岗埠农场,5G专网支撑的智慧灌溉管理平台,不仅降低30%人工成本,更通过全流程追溯系统保障粮食安全。天虎云商还为农户提供从选品上架到物流售后的全流程辅导,用专业服务消除“数字鸿沟”。在四川,中国电信则通过天虎云商推出“帮扶干部代言+直播”模式,助田林芒果专场直播售出4万斤,金额超20万元,让偏远地区特产对接全国市场。
当5G技术筑牢种植根基、创新模式畅通销售渠道、生态平台保障消费体验,农产品便实现了从“枝头鲜”到“餐桌甜”的完美跳转,如今,中国电信正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的数字动力。
人才造血续航:培育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当前,中国电信正以人才培育为核心,通过农技赋能与电商实训的“双轮驱动”,让“授人以渔”的理念扎根乡村,为振兴注入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农技深耕田间,筑牢“种得好”的技能根基。产业振兴始于品质提升,中国电信将农技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在陕西富平西上官村,针对苹果品种老化问题,从2021年起就聘请技术人员对种植户的果园进行品种更新,并为村民发放产业发展补贴,累计完成1.2万棵果树的嫁接换枝工作,有效提升群众产业发展的信心和积极性。在全国多地的西瓜试验田,中国电信组织农技团队推广智慧种植经验,从土壤检测到病虫害防治全程指导,让村民掌握“看数据种地”的新本领。这种“专家+田间”的实训模式,让传统农民变身“新农人”,为农产品品质升级提供人才支撑。
电商赋能指尖,拓宽“卖得俏”的增收路径。数字时代的增收离不开线上技能,中国电信精准开展电商实战培训。湖北咸宁电信组建抖音矩阵运营团队,深入嘉鱼舒桥村等乡村,系统讲解短视频创作、直播引流等技巧,40余名电商老板、直播爱好者通过实操掌握“镜头卖货”本领。新疆疏附县更组织基层技术人才及基层骨干赴中国电信人才发展中心(北京校区)开展了为期5天的专题培训,旨在通过深入学习乡村振兴战略和数字化转型经验,为疏附县的乡村振兴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长效机制护航,激活“能持续”的造血生态。人才培育需制度保障,中国电信构建起“线上+线下”的长效体系。线上依托乡村振兴网上大学专区,按季度开设14次名师大讲堂,覆盖全国百万农户;线下建立“培训-实践-扶持”闭环,如西上官村在培训后成立农产品销售公司,中国电信通过翼支付帮扶馆助其销售额突破千万元,反哺更多村民参与培训。此外,还为75名乡村大学生发放助学金,在乡村营造“学技能、兴产业”的氛围。
从以上案例可见,中国电信的人才培育如同精准滴灌。当农技培训筑牢产业根基、电商实训畅通增收渠道、长效机制保障可持续发展,乡村便拥有了自我造血的能力,这正是数字时代乡村振兴最坚实的底气。
来源:晓说通信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