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是不是把课程打磨了3个月,从框架到案例改了8遍,结果上架后只卖出去3份?你是不是把咨询服务细节抠到极致,却连一个主动咨询的客户都没有?你是不是以为“只要产品够好,自然有人买单”,可现实是,再好的产品,找不对服务的人,也只能躺在角落里落灰?别再死磕产品了,产品
你是不是把课程打磨了3个月,从框架到案例改了8遍,结果上架后只卖出去3份?你是不是把咨询服务细节抠到极致,却连一个主动咨询的客户都没有?你是不是以为“只要产品够好,自然有人买单”,可现实是,再好的产品,找不对服务的人,也只能躺在角落里落灰?别再死磕产品了,产品化的第一步不是“把东西做好”,而是“搞清楚你要为谁服务”。
很多人做产品化时,总陷入“自我感动”的误区:我会什么,就做什么产品;我觉得什么好,就推什么服务。可忘了商业的本质是“供需匹配”——你想卖的,不是别人想买的,再努力也白费。就像你在沙漠里卖雨伞,哪怕雨伞再精致、再便宜,也没人会买;但你要是卖矿泉水,哪怕包装简单,也会被疯抢。
对不想打工的普通人来说,“为谁服务”的目标市场定位,直接决定了你的产品能不能卖出去、能不能持续赚钱。今天就带你一步步找到“对的人”,让你的产品化之路从“无人问津”变成“精准成交”。
为什么找不对目标市场,再牛的产品也白搭?
我见过一个做PPT设计的朋友,PPT做得极其精美,版式、配色、动画都无可挑剔。他一开始做产品化,推出“万能PPT设计服务”,不管是企业汇报、学术答辩还是婚礼请柬,都接。结果半年下来,订单寥寥无几,还累得不行——因为接的单子五花八门,每次都要重新研究风格,客户还总觉得“价格贵”。
后来他重新梳理目标市场:从自己的核心价值“擅长做数据可视化PPT”出发,锁定“互联网公司的运营/产品经理”,服务他们“月度/季度业务汇报PPT设计”的需求。这些人群的痛点是“汇报时间紧,数据多却不知道怎么呈现,想靠PPT给领导留个好印象”,而且公司有预算,付费意愿强。
调整后,他只接互联网行业的业务汇报PPT,还推出“24小时加急汇报PPT设计”服务。结果不到2个月,订单就排到了下个月,价格涨了30%,客户还觉得“值”——因为他精准击中了这群人的刚需。
这就是目标市场的魔力:找对了人,你不用讨好所有人,只要满足一小群人的特定需求,就能轻松赚钱;找不对人,你累死累活讨好全世界,也没人买账。产品化不是“我要做什么”,而是“他们需要什么,我就提供什么”——先找到“他们”,再做“产品”,才是正确的顺序。
3步找到你的“精准服务对象”:普通人也能落地的目标市场定位法
找目标市场不用做复杂的市场调研,跟着这3步走,哪怕你是新手,也能快速锁定“愿意为你付费的人”。
第一步:用“价值主张”筛出“精准候选人”——别泛泛而谈,要“精准到个人”
你的价值主张,早就藏着目标市场的“线索”。之前我们讲过“一句话价值主张”,比如“帮0-3年互联网运营新人,3天做出让领导点头的数据分析汇报,不用熬夜加班”——从这句话里,就能筛出你的“精准候选人”。
怎么筛?从“基本特征”和“深层特征”两个维度来挖:
- 基本特征(看得见的标签):
- 年龄:22-28岁(0-3年工作经验,刚毕业不久);
- 职业:互联网运营(电商运营、内容运营、用户运营等);
- 收入:月薪5k-12k(有一定付费能力,愿意为“晋升”花钱);
- 地域:一二线城市(互联网公司集中,竞争激烈,更看重汇报表现)。
- 深层特征(看不见的需求):
- 目标:快速通过试用期、3年内晋升主管、获得领导认可;
- 痛点:不会做数据分析、汇报逻辑混乱、不知道领导想看什么、没时间熬夜改汇报;
- 恐惧:因汇报差被领导批评、试用期通不过、比同事晋升慢;
- 消费习惯:愿意为“职场提升”付费,常买线上课程、职场书籍,喜欢看干货类内容;
- 信息来源:小红书搜“运营汇报技巧”、知乎看“运营新人怎么快速成长”、关注“运营研究社”等公众号、加入“运营新人交流群”。
把这些特征拼起来,你脑海里会出现一个具体的人,而不是模糊的“运营新人”。比如“25岁,在杭州做电商运营,工作2年,月薪8k,想明年晋升主管,最近因为月度汇报被领导说‘数据没重点’而焦虑,每天刷小红书找汇报技巧,愿意花99元买一套能直接用的汇报模板”——这就是你的“精准候选人”,你的产品就是为“他”而做。
再举个例子,价值主张是“帮3-6岁孩子的全职宝妈,利用孩子睡后的2小时做短视频剪辑兼职,每月多赚2000元,不脱离家庭”——精准候选人就是:“28-35岁,全职宝妈,孩子3-6岁(上幼儿园,白天有空闲,晚上孩子睡后有时间),家庭月收入中等,想补贴家用又不想脱离孩子,对短视频剪辑零经验,害怕被骗,愿意花199元买‘新手剪辑+接单’的课程”。
第二步:摸清他们的“聚集地”——精准找到“他们”,而不是“大海捞针”
找到“精准候选人”后,下一步就是“找到他们在哪里”。只有精准出现在他们眼前,你的产品才有机会被看到。
线上聚集地:
- 内容平台:他们常刷什么平台,就去什么平台。比如互联网运营新人常去小红书、知乎、B站搜“运营技巧”,你就去这些平台发“运营汇报干货”;全职宝妈常刷抖音、视频号看“育儿+兼职”内容,你就去这些平台分享“宝妈剪辑兼职经验”。
- 社群圈子:他们常待在什么群里,就进什么群。比如运营新人会加入“运营新人交流群”“XX公司运营部门群”“职场提升打卡群”;全职宝妈会加入“宝妈兼职群”“幼儿园家长群”“小区宝妈群”。可以先从免费群入手,观察他们聊什么、关心什么,再慢慢推广自己的产品。
- 垂直平台:他们常逛什么垂直网站,就去什么网站。比如互联网人常逛“人人都是产品经理”“36氪”;想做兼职的人常逛“兼职猫”“猪八戒网”。你可以在这些平台发文章、做问答,吸引精准用户。
线下聚集地:
- 线下活动:他们会参加什么活动,就去什么活动。比如运营新人会去“互联网运营沙龙”“职场技能培训课”;全职宝妈会去“亲子活动”“宝妈创业分享会”。可以去这些活动做分享,或者单纯认识人,积累私域流量。
- 线下场所:他们常去什么地方,就去什么地方。比如运营新人常去公司附近的咖啡馆加班、去 coworking 空间办公;全职宝妈常去幼儿园门口接孩子、去母婴店购物。可以在这些地方贴海报、发传单(注意合规),或者和老板合作推广。
找聚集地的核心是“换位思考”:如果我是“精准候选人”,我想解决这个痛点,会去哪里找答案?跟着这个思路,你就能精准找到他们,而不是在全网“大海捞针”。
第三步:抓住“关键相关方”——让别人帮你“带流量”,事半功倍
除了直接付费的客户,还有一些“关键相关方”,他们能帮你快速触达目标市场,甚至直接带来订单。找到他们,能让你的产品化之路事半功倍。
哪些是“关键相关方”?根据你的目标人群来定:
- 案例1:如果你的目标人群是“互联网运营新人”,关键相关方是:
- KOL:职场类博主(比如“崔催说职场”“运营研究社”)、运营领域博主(比如“运营大叔”)——可以和他们合作推广课程,比如让博主做课程测评、带粉丝团购;
- 平台:“LinkedIn领英”)、运营课程平台(比如“三节课”)——可以把课程入驻平台,借助平台的流量曝光;
- 合作伙伴:互联网公司HR、运营主管——可以和他们合作,把课程作为“新人培训资料”,由公司采购,批量触达新人。
- 案例2:如果你的目标人群是“全职宝妈”,关键相关方是:
- KOL:母婴类博主(比如“年糕妈妈”)、宝妈兼职博主——可以让博主分享你的兼职课程,吸引宝妈关注;
- 平台:母婴类APP(比如“宝宝树”)、兼职平台(比如“兼职猫”)——可以在平台开专栏、发广告;
- 合作伙伴:幼儿园老师、母婴店老板、宝妈社群群主——可以让他们帮忙推荐你的课程,给他们分成,快速触达宝妈群体。
关键相关方的核心是“互利共赢”:你给他们带来价值(比如佣金、流量、优质内容),他们帮你触达目标市场。不用一开始就找大KOL,从小博主、小平台入手,成本低、效果好,积累案例后再找更大的合作方。
普通人找目标市场的2个避坑指南
1. 别贪多求全:“想服务所有人,最后谁都服务不好”。比如你做职场课程,既想服务运营新人,又想服务职场宝妈,还想服务创业者——不同人群的需求完全不同,你的产品不可能满足所有人。不如聚焦“运营新人”,把这群人服务好,他们会帮你口碑传播,等有了基础,再拓展其他人群。
2. 别凭“感觉”判断,要“落地调研”:很多人觉得“我觉得他们需要这个”,就盲目做产品。其实正确的做法是“去问他们”——去目标人群聚集的社群,发个问卷问问“你做汇报时最头疼的是什么?”“你愿意为解决这个问题花多少钱?”;或者找几个目标用户聊聊天,听听他们的真实想法。调研不用复杂,哪怕只问5个人,也比你凭感觉判断靠谱。
比如我之前帮一个做育儿咨询的朋友做调研,她一开始觉得“宝妈需要育儿知识课程”,结果去宝妈群里问了才知道,宝妈们更需要“怎么平衡育儿和兼职”的解决方案——后来她调整方向,做“宝妈育儿+兼职”的课程,很快就卖爆了。
写在最后:先找“对的人”,再做“对的事”
很多人做产品化时,总急于“做出产品”,却忘了“产品是为谁做的”。其实对普通人来说,产品化不是“打造完美产品”,而是“找到一群有痛点的人,用你的核心资产帮他们解决问题”。
你不用服务所有人,只要服务好“一小群精准的人”;你不用做复杂的产品,只要做“能解决他们具体痛点的产品”。先找到“对的人”,再做“对的事”,你的产品化之路会顺畅很多。
现在就花15分钟,拿出你之前写的“一句话价值主张”,试着从“基本特征”和“深层特征”两个维度,画出你的“精准候选人”;再想想,他们常去哪些平台、哪些社群——别害怕不精准,先行动起来,在实践中慢慢调整。
来源:如水滴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