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庆节,你正躺在沙发上刷手机,突然,一条新闻弹出来,让你一口水差点喷出来,虎扑那个直男社区的“男神大赛”结果公布了,夺冠的不是胡歌、不是周杰伦,也不是那些八块腹肌的彭于晏们,而是一个叫良子的大胖哥,体重快400斤,身高一米六,肚子能垂到膝盖。关键是,他竟然拿了
国庆节,你正躺在沙发上刷手机,突然,一条新闻弹出来,让你一口水差点喷出来,虎扑那个直男社区的“男神大赛”结果公布了,夺冠的不是胡歌、不是周杰伦,也不是那些八块腹肌的彭于晏们,而是一个叫良子的大胖哥,体重快400斤,身高一米六,肚子能垂到膝盖。关键是,他竟然拿了29万票,把所有明星都甩在了后面。
这事儿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魔幻?你可能会好奇,这是个啥情况?是大家审美变了,还是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内幕?
其实,良子这哥们儿,最初压根儿跟“网红”这两个字搭不上边。他最早是个装卸工,干体力活儿的,体重那时候才190斤,跟现在比,简直是“苗条”。按理说,这样的人,过着自己的小日子,默默无闻,没什么特别。
可偏偏,他骨子里可能有点不甘寂寞,或者说,有点“折腾”的劲儿。2017年的时候,他想搞个大新闻,拍徒步视频,放话说要从河北一路走到三亚。听着就热血沸腾对不对?结果呢?三个月过去了,他连自己村口都没走出去,被老乡们在评论区一顿“打假”,尴尬不?
第二次徒步,运气也不好,刚出发就出了车祸。你以为这就完蛋了?偏不!也许是老天爷看他太“倒霉”,给他开了扇窗,他开始做吃播。这下可找对路子了!他那张嘴,真是“海量”,一顿能干掉16包方便面,或者120只煎饺。这哪是吃饭,简直是“表演”!网友们看他吃得“真香”,吃得“味真足”,就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味真族族长”,还有人喊他“焖子终结者”。
良子火了之后,他的直播间就成了个大型“行为艺术现场”。屏幕前,有人一边劝他减肥,甚至有健身博主连夜给他做计划;另一边,也有人抱着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心态,催他“赶紧大结局”,等着看他被身体拖垮。
而良子呢?他把“努力摆烂”这四个字玩得炉火纯青。什么“16+8减肥法”,在他这儿变成了“16小时加餐8顿”;做仰卧起坐,他能“原地蛄蛹”半天;嘴上喊着“少吃多餐多运动”,转头就骑着小电驴出去“检验抗压能力”。
这种极致的矛盾感,反而成了他的流量密码。网友们一边骂他“拿命换钱”,一边又忍不住给他刷礼物;黑粉越多,他卖的周边T恤反而越火。你可能觉得这不可思议,但仔细想想,这种“看人作死”的猎奇心理,是不是很多人心底都或多或少有点?
更夸张的是,他每天摄入8000大卡,是普通人的四倍,胃袋都能达到150斤。可当他出车祸毫发无损时,大家不是庆幸他平安,反而是调侃他“脂肪层比安全气囊还靠谱”。你看,健康在他这里,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笑话,一切都为了流量让路。甚至有医生给他做CT都犯愁,说他腹部脂肪太厚,机器都穿不透。这种细节,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心酸又有点荒诞?
良子的爆火,让我想起了很多年前的芙蓉姐姐、后来的药水哥,还有最近的“九转大肠小哥”。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不是靠颜值才艺,而是靠某种“缺陷”、某种“迷惑行为”来吸引眼球,用“审丑”来变现。
2021年被封的郭老师,今年开个奶茶店,凌晨三点都有人排队;良子在直播里哭着说“为粉丝长肉”,围观的观众却看得更来劲。这背后说明了什么?大家喜欢的,可能不是他们这个人,而是他们所代表的“梗”,以及参与这场集体狂欢的快感。
平台算法也在推波助澜。那些“纯元皇后语录”被鬼畜疯传,“味真足”成了洗脑BGM。当“搞抽象”成了流量捷径,越来越多的人挤进这条赛道,因为“黑红也是红”,哪怕最终被抛弃,还能靠“黑料”再割一波韭菜。这种现象,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虎扑那29万张选票,你以为真是选出了一个“男神”吗?我倒觉得,这更像是一场群体宣泄。现代人的生活压力那么大,需要找点乐子,而“看别人作死”仿佛成了某种减压方式。良子那些百万播放量的视频,都在传递一个危险信号:只要够猎奇,哪怕伤身体、毁三观,也能换来真金白银。
他的焖子火了,却没人关心他的血糖报告。他的胃袋成了“网红景点”,却没人想过这背后是器官衰竭的风险。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
更可怕的是,当流量把“病态”包装成“传奇”,普通人很容易就被带偏。你看评论区里,有人学他狂吃碳水,有人嘲笑减肥建议“多管闲事”。而良子自己呢?他其实也挺可怜的,被困在了流量的牢笼里。他不是不想减肥,而是他一旦停止这种“表演吃播”,那些狂欢的观众就会一哄而散。对他来说,表演下去,似乎是他唯一的选择。
良子的遭遇,说到底,就是流量时代的一出悲剧。当全民都在围观一个“电子小猪”的表演,当平台为了数据肆无忌惮地推送“审丑内容”,最终受伤害的,不仅仅是网红本人,更是我们整个网络环境的审美。医生已经警告了,他的身体就是一本“行走的病历本”,而那29万张选票,不过是把他推向深渊的助推器。
所以,我们是不是应该思考一下:别再给良子贡献流量了。关掉那些猎奇的直播间,不再转发那些鬼畜视频,让“靠丑吃饭”的套路失去市场。真正的网红,应该靠价值赢得尊重,而不是靠病态来博取眼球。
毕竟,当我们不再为“审丑”买单,才能让更多的人明白:健康的身体,清醒的认知,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远比那些流量堆砌出来的“男神”头衔,要珍贵得多,也真实得多。不是吗?
来源:奇闻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