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民生之基 守护万家灯火——“十四五”以来就业工作综述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1 18:30 1

摘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就业工作,2024年5月27日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发表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就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作出重要部署,为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工作提供了根本遵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就业工作,2024年5月27日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发表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就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作出重要部署,为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十四五”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繁重的就业任务,人社部门坚决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推动就业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十四五”期间,就业局势总体稳定,就业结构持续优化,就业质量稳步提升。截至8月底,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达到5921万人,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就业稳,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

就业优先政策不断丰富完善,就业岗位扩容提质

空气中弥漫着香甜,车间里生产正酣,福建省晋江市巧妈妈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今年订单与用工双增,稳岗留工补贴等举措为企业减轻了负担,促进了就业岗位稳定。从白领到无人机“飞手”,“85后”青年张桐回到湖北农村,科技种地成为他的职业新追求。“十四五”以来,岗位扩容提质、渠道更趋多元,劳动者就业版图不断拓展。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根本途径在发展。

“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今年预计可以达到140万亿元左右。经济发展蛋糕做大做强,为稳就业奠定了基础,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源头活水不断丰盈。

奋进新征程,勇担新使命。五年来,人社部门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把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使高质量发展的过程成为就业提质扩容的过程,持续提高经济发展带动就业的能力。

坚持就业优先,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同频共振——

各地积极推动传统产业升级,致力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形成就业服务产业、产业带动就业的生动格局。加力实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岗位挖潜扩容方案,开拓就业新空间。杭州市依托“电商+云计算”等,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成为吸引青年就业的强磁场,岗位和人才供需两旺。云南巧家县马树镇一条完整的草莓产业链,带动9000余人次就近就业,产业链延伸与岗位同步拓展,为村民铺就致富路。

援企稳岗,稳就业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就业优先政策体系不断充实,形成了财政激励、税费减免、金融支持的系统性政策框架,构建了社保费阶段性减免、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就业创业补贴等全链条支持体系,政策工具更足、针对性更强。“十四五”期间,累计支出就业补助资金超过4700亿元,发放稳岗返还资金1389亿元。

及时发布新职业,培育就业新动能——

新技术、新场景蓬勃发展,新质生产力积厚成势,蕴藏着巨大的就业潜力。人社部门持续开发新职业标准,积极挖掘、培育新的职业序列,开发新的就业增长点,“十四五”期间,紧跟市场动向发布72个新职业,提升了从业者职业归属感,扩大了劳动者的就业选择。

真金白银的支持、真心实意的服务,惠企政策红利不断释放,全力推动就业岗位扩容提质。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成为民生改善的重要保障,成为经济发展的亮丽底色。

精准施策、分类帮扶,稳住重点群体就业基本盘

今年从文物管理专业毕业的郭子彤,在山西晋城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见习岗位上开启职业生涯,成功就业。贵州黔西南州普安县的帮扶车间,让搬迁群众在家门口稳定就业,3个孩子的母亲欧大菊,最差一个月3500元保底,去年旺季挣了9000多元。江西南昌县困难家庭成员丹丹在就业帮扶下成功摆摊创业,一解燃眉之急……

他们的故事,折射出“十四五”期间就业支持体系覆盖重点群体、托举民生幸福的温暖底色。

重点群体稳,则就业大局稳。人社部门不断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政策,以鼓励成长成才为重点支持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以城乡融合发展为契机促进农村劳动力稳岗就业,以促进再就业为目标帮扶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全力保持重点群体就业稳定。

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人社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连续出台政策文件,千方百计促进青年群体就业创业。“十四五”期间,在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的情况下,青年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

拓渠道,完善政策重点支持民营经济、中小微企业吸纳就业,实施“三支一扶”等基层服务项目,提供担保贷款等政策支持创新创业;优服务,以“职引未来”为主题,每年持续开展城市联合招聘、百日千万招聘等系列活动,为高校毕业生等青年提供岗位信息;提能力,实施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等专项计划,拓展科研类、管理类、技术技能类见习机会;强帮扶,聚焦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施就业服务攻坚行动,聚焦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残疾等困难毕业生实施困难帮扶专项行动,一帮到底、不落一人。

农民工是产业工人的主力军,是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点群体。“十四五”时期,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正从体力型向技能型、创业型人才加速转型。

人社部门坚持外出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并重,一体推进农民工就业服务、技能培训和权益保障,全力稳定农民工及脱贫人口务工规模。

东西部劳务协作持续深化,区域劳务协作联盟、都市劳务协作圈组建,促进农民工外出就业;挖掘县域经济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等领域就业潜力,支持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劳务品牌“金名片”持续擦亮,2300多个劳务品牌带动就业近6000万人;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深入实施,全力稳住脱贫人口务工规模和收入水平。目前农民工总量近3亿人,脱贫人口务工规模每年超过3000万人,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出了积极贡献。

不让一家受寒,方为天下之暖。帮扶困难人员就业,关系群众冷暖,关系民生底线。

人社部门加大对大龄、残疾、较长时间失业等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合理确定、动态调整就业困难人员认定标准,完善及时发现、优先服务、精准帮扶、动态管理的就业援助制度,统筹用好公益性岗位,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为困难群体就业筑牢最后一道屏障。

公共就业服务持续升温,供需匹配更加高效顺畅

在数字平台,求职者轻点手机,大数据便能“画像”匹配,直播带岗让好工作“触屏可及”;在基层社区,“15分钟就业服务圈”将岗位信息送到家门口;在线下专场,“小而美”、“专而精”的专项招聘会定向投放岗位,供需对接高效顺畅。如今,就业公共服务正以更精准、智慧的面貌融入百姓生活。

就业公共服务是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载体。“十四五”期间,人社部门持续完善服务制度、健全服务体系、优化服务功能、畅通服务渠道,积极推行“大数据+铁脚板”服务模式,让就业公共服务更加可感可及。

推进服务均等化。明确属地服务责任,为城乡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就地就近提供就业公共服务。推动就业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广覆盖、用人主体广惠及、就业创业全贯通。

推进服务便利化。推动就业服务资源下沉基层,建设“家门口”服务站、零工市场,打造“15分钟服务圈”,让劳动者享有高效便捷的就业服务。目前,全国共有4400多家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还有近40万个基层服务网点,约9000家零工市场。

推进服务智能化。数字赋能,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就业信息资源库和就业公共服务平台,持续开展“10+N”就业服务活动,每年为企业和劳动者提供就业服务近亿次。各地积极推进“人工智能+就业”应用,精准推送岗位信息,在线提供职业指导,远程开展面试交流,服务效能不断提升。

“大数据+铁脚板”,让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广覆盖”、“精准达”。在江西,“5+2就业之家”让每一位劳动者都能就近找到就业服务的场所;在山东,“数智就业”服务区助力人岗信息“秒对接”;北京、上海成立国家公共就业服务区域中心,京津冀晋蒙鲁公共就业服务联盟成立……公共就业服务越来越有速度、有深度,更具温度,帮助广大劳动者端稳幸福饭碗。

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助劳动者提技增收

凭借一技之长,河南“00后”女孩姜雨荷从流水线女工到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金牌选手,书写了人生“逆袭剧本”;内蒙古开鲁县的褚艳玲通过县就业中心的免费培训,转型为专业月嫂,收入稳步提升,她觉得“心里踏实多了”……“十四五”以来,以技能提升为核心的培养体系,为劳动者铺就了高质量就业之路。

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是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举措,是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的关键。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能有力推动劳动者素质与产业同步跃升。

“十四五”以来,“投资于人”的民生导向不断加码,累计面向9200万人次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人社部门以“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为牵引,根据市场需求和劳动者特点广泛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培训资源统筹,推动劳动者更好实现技能就业、技能增收。

“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扎实开展,面向重点群体,围绕重点领域市场需求,“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四位一体,推动培训和就业、增收更好挂钩。在先进制造、数字经济、一老一小等急需紧缺领域,“产教评”、“订单式”、“项目制”培训模式竞相涌现,“培训即就业、结业即上岗”。

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不断完善,实施“技能中国”行动,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加强公共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充分发挥企业培养使用主体作用,指导企业加强职工教育培训,支持相关企业通过在岗培训等方式稳定职工队伍,帮助劳动者提技增收。

各地人社部门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开辟技能赋能就业新路径。广东建设“产教评”技能生态链,产业发展与技能人才培育同频共振,打通青年从学习到就业的“最后一公里”;浙江打造“30分钟职业技能培训圈”,三级培训网络覆盖“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劳动者“就近就能学,学会就有用”。

一技在手,就业不愁。技能培训成为万千劳动者迈向高质量就业的“金钥匙”,让他们就业更有底气、饭碗端得更稳。

健全创业支持体系,为创业者铺就梦想之路

近年来,以“杭州六小龙”为代表的一批创新型科技企业破土而出、闪耀登场,成为我国创新创业浪潮中的一抹亮色。它们从技术前沿走进公众视野,激发了全社会对创新创业的持续热议。

创业是就业之源,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

“十四五”期间,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保障制度不断完善。针对一些创业者“没经验”、“缺资源”、“怕失败”等情况,人社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印发健全创业支持体系提升创业质量的意见,支持劳动者更好实现创业就业。

创业政策支持,提供全链条支持保障。降低创业门槛,放宽市场准入限制,落实高效办成个人创业“一件事”。加大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政策扶持力度,提高创业担保贷款额度,创新设立稳岗扩岗专项贷款,落实一次性创业补贴政策。

创业服务支持,提供全方位发展助力。提供均等化、规范化、便利化创业服务,年均服务超过500万人次。邀请知名企业家、创业投资人、专家学者等组建创业导师队伍,加强创业开业指导。

创业培训支持,提升全过程创业能力。打造“马兰花创业培训”品牌,年均培训超200万人次。分行业领域组织创业训练营,开展形式多样的跨地区创业研学交流活动。加强培训师资力量,培养优秀讲师约10万人。

创业孵化支持,拓展全周期培育扶持。撬动多方资源投入创业孵化载体建设,各类创业孵化基地总数将近1万家,累计孵化项目超70万个。支持各地组建创业孵化基地联盟,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创业孵化格局。

创业活动支持,营造全生态创业氛围。举办全国创业大赛,累计吸引超过10万个创业项目、数十万名创业者登台竞技;连续两年开展“源来好创业”资源对接服务季活动,每年服务超过500万人次。

资金支持为初创企业注入金融“活水”,全程陪跑助创业者从碰壁到破局,创业培训帮助主播把农产品卖成“网红货”……多种形式的创业活动蓬勃发展,2024年末全国实有登记注册经营主体1.89亿户,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进一步显现。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回望“十四五”,温暖的就业答卷筑牢了民生之基、守护着万家灯火。

潮平岸阔催人进,风正扬帆正当时。新征程上,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必将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动能,汇聚起亿万劳动者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磅礴力量。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