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人民日报发布的一则关于“他人犯罪,你背锅”的警示视频在网络上引发热议。许多人难以置信,自己的手机卡竟然会成为犯罪分子手中的工具。究竟是怎么回事?原来,一种针对普通民众手机卡的黑色产业链正在悄然运作,不少人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就陷入了骗局。
手机卡、身份证、银行卡,这些看似普通的个人物品,一旦被犯罪分子利用,你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就成了诈骗犯的“帮凶”。
近日,人民日报发布的一则关于“他人犯罪,你背锅”的警示视频在网络上引发热议。许多人难以置信,自己的手机卡竟然会成为犯罪分子手中的工具。究竟是怎么回事?原来,一种针对普通民众手机卡的黑色产业链正在悄然运作,不少人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就陷入了骗局。
手机卡背后的风险
不久前,浙江绍兴诸暨公安网安部门成功侦破一起利用“猫池”设备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案件,揭开了这条瞄准老年人的黑色产业链。
该犯罪团伙在老年人聚集的社区、公园,以“送福利”为名,用米、油等小礼品骗取老年人信任,诱导他们提供身份证、刷脸办理手机卡。这些被骗办的手机卡最终被集中到犯罪分子手中,插入一种名为“猫池”的设备中,批量接收验证码,非法牟利超过30万元。
而更令人心惊的是,上海警方在今年5月通报的一起案例中,犯罪团伙更是将目标锁定在了大学生和老年群体上。据央视新闻的报道《上海警方破获一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原作者:李志贵)披露,该团伙通过招募学生兼职拉人头的方式,许诺好处费,诱骗学生办卡,并在办卡过程中窃取身份和人脸信息,违规办理电话卡。
这些案件背后隐藏的是一条完整的黑色产业链,而普通人的手机卡正是这条链条上的关键一环。
防不胜防的陷阱
这些犯罪团伙的手段可谓层出不穷,但仔细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见方式:
地推送礼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犯罪分子在菜场、商场等老年人聚集的地方,以开户赠送大米、鸡蛋等为诱饵,诱骗老年人开办新入网手机卡。
据人民日报报道《警惕以“送福利”为名骗办手机卡》(原作者:张天培)披露,在上海警方破获的案件中,犯罪嫌疑人专门针对老年群体,以“开户后三个月即销户”为幌子,诱骗老年人开办手机卡,然后当面假装掰断卡,实际上非法截留使用。
假借兼职则主要针对大学生群体。犯罪团伙以办理银行卡、电话卡送礼品、现金返利为诱饵,吸引学生办卡,并在过程中窃取他们的个人信息。
盗取电话卡是一种更为直接的犯罪方式。据人民日报报道《小心你的电话卡被盗用》(原作者:张璁)披露,某地多名小学生的电话手表卡在校外被陌生人以“手机没电”为由借走,结果电话卡不翼而飞。
这些被盗的电话卡被诈骗团伙以每张200元的价格收购,用于发送钓鱼短信、拨打诈骗电话。线上虚假促销也是一种新兴手段。有消费者反映,在抖音直播间看到“移动流量卡”的促销,下单后却发现实际收到的是广电卡,与宣传完全不符。
这些手段看似各不相同,但本质都是一样的——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特别是手机号,为后续的违法犯罪活动提供条件。
手机卡被滥用的危害
或许有人会觉得,不就是一张手机卡吗?能被坏人用来做什么?事实上,后果远比我们想象的严重。
一旦手机卡落入犯罪分子手中,他们可以将其插入“猫池”设备,批量接收验证码,用于注册各类短视频、购物、交友软件等平台账户。这些虚假账号最终被用于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更令人担忧的是,有些不法分子会直接盗取市民或学生的手机卡,用于拨打诈骗电话非法获利。
据太原晚报记者刘友旺报道的《男子购买电话卡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获刑》(原作者:刘友旺),一男子张某先后购买7张电话卡,为电诈人员提供帮助,致使受害人史某损失7万余元。
最为可怕的是,犯罪分子甚至不需要实际拿到你的手机卡,也能通过 “SIM卡交换” 攻击来控制你的号码。诈骗者会诱骗你的移动运营商,将你的手机号码绑定到他们控制的SIM卡上。
一旦成功,他们就能接收你的所有电话和短信,包括用于重置密码的验证码,进而入侵你的各种账户。
据山东广播电视台报道《梁山县公安局破获一起利用“手机口”虚拟设备实施诈骗案件》(原作者:王炜),山东梁山警方破获的一起案件中,犯罪团伙利用非法获取的手机卡搭建“手机口”虚拟设备,为境外犯罪团伙拨打诈骗电话。这种新型诈骗手段在全国都属罕见。
守住个人信息安全防线
面对这些层出不穷的犯罪手段,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警方和专家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设置SIM卡密码是首要措施。设置了PIN码后,手机每次开机将会自动提示需输入PIN码进行解锁。即使手机丢失或被盗,不法分子也不能通过“手机号+验证码”的弱验证方式获取手机里的个人信息和个人财产。
保护好个人证件信息。据检察日报记者报道《强化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检察建议推动通信行业升级SIM卡监测系统》(原作者:范跃红)中引用的北京清律律师事务所高级律师范钰观点指出:“微信等社交账号采取实名制管理,出租、出借账号行为涉嫌违反平台规则。账号实名登记信息指向号主,即便使用者非本人,若涉及违法犯罪,号主同样要承担相应责任。”
据新民晚报《上海警方提醒:保护好个人信息从日常生活做起》(原作者:潘高峰)报道,上海市警方提示,每个人都是保护个人信息的第一责任人,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信息保护习惯。涉及身份验证时一定要多留个心眼,不轻易泄露自己的身份证、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信息。
警惕陌生链接和附件。如果你收到包含未知链接或附件的电子邮件或短信,切勿点击。这些链接或附件可能包含恶意软件,在您不知情的情况下在您的设备上安装并窃取您的私人信息。
定期检查个人账户安全。如微信账户,可以通过“设置-通用-辅助功能-微信支付-客服中心-查询名下账户”的路径,检查是否有陌生的微信号与自己的身份信息绑定。
据齐鲁晚报报道《儿童电话手表成个人信息安全新风险点》(原作者:刘飞跃)中引用的济南市公安局历下分局刑侦大队新型犯罪侦查中队中队长侯玉鑫建议:“家长可以为电话手表设置复杂密码或图案锁,防止他人未经允许使用,并根据孩子的实际使用情况设置功能权限。”
多方合力打击犯罪
面对日益猖獗的手机卡犯罪活动,相关部门也在积极行动。
公安机关高度重视公民个人信息保护,始终保持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高压严打态势,深入推进“净网”系列专项行动。
检察机关在打击此类犯罪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据浙江日报《江山检察:深挖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全链条打击》(原作者:许梅)报道,浙江省江山市人民检察院在办理一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时,不仅追加重罪罪名起诉,还深挖下游犯罪线索,全链条打击网络黑灰产业链。
法律专家也在不断呼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据杭州日报《杭州警方揭秘兼职诈骗新套路》(原作者:李维和)中引用的杭州市公安局刑侦支队罗永此提醒,对于含“门槛低”“轻松”“高薪”等字样的兼职广告,要保持高度警惕。“涉及‘代发短信’‘代打电话’‘出租电话卡、银行卡’等有偿行为,均可能涉嫌违法犯罪,遇到后应立即拒绝并向公安部门举报。”
从行业自身来看,通信运营商也在积极采取措施。在检察机关的建议下,某省级通信公司对全省用户进行换卡消除复制卡的安全隐患,并升级完善了SIM卡异常监测系统。目前,该技术体系已在多地试点运行并向全国推广。
阿喆锐评:手机卡犯罪背后,是个人信息安全防护意识的严重缺失。许多人为了区区一袋米、一桶油,就轻易交出了自己的身份信息,却不知这看似微小的代价,可能让自己成为犯罪链条的一环。
治理此类问题,既需要法律法规的完善,也需要每个普通人提高警惕。别让一时的蝇头小利,换来无法估量的后果。保护个人信息,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参考文献:
央视新闻《上海警方破获一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作者:李志贵
人民日报《警惕以"送福利"为名骗办手机卡》,作者:张天培
人民日报《小心你的电话卡被盗用》,作者:张璁
太原晚报《男子购买电话卡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获刑》,作者:刘友旺
山东广播电视台《梁山县公安局破获一起利用"手机口"虚拟设备实施诈骗案件》,作者:王炜
检察日报《强化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检察建议推动通信行业升级SIM卡监测系统》,作者:范跃红
新民晚报《上海警方提醒:保护好个人信息从日常生活做起》,作者:潘高峰
齐鲁晚报《儿童电话手表成个人信息安全新风险点》,作者:刘飞跃
浙江日报《江山检察:深挖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全链条打击》,作者:许梅
杭州日报《杭州警方揭秘兼职诈骗新套路》,作者:李维和
来源:主持人阿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