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10日,2025年新型研发机构生态大会在合肥成功举办。会上,《合肥市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正式发布,通过多项扎实的数据和成果,系统展示了合肥近年来在构建新型研发机构体系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累计营收超400亿元,引育企业超2000家,引进两院院士36名、集聚科研人员超6400名、研发“三新”“三首”产品160余项······
10月10日,2025年新型研发机构生态大会在合肥成功举办。会上,《合肥市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正式发布,通过多项扎实的数据和成果,系统展示了合肥近年来在构建新型研发机构体系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值得关注的是,《白皮书》还首次提出了合肥新型研发机构的“六边形发展模式”,涵盖顶层设计、成果转化、产研协同、人才集聚、技术突破与机制创新六大维度,进一步明确城市新型研发机构未来高质量、高能级发展的潜力与方向。
集聚科研人员超6400名 构筑人才“引力场”
新型研发机构,是合肥市自2012年以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战略举措,通过与大院大所、龙头企业、顶尖团队合作共建,目前已累计建设运营57家。
作为合肥吸引全球高端人才的“引力场”,据《白皮书》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合肥新型研发机构已累计引进两院院士36名,集聚科研人员6400余名,其中博士超2200人,联合培养研究生10000余名,引进ABC类高层次人才200余名,高级职称人才600余名。
同时,在技术突破方面,合肥新型研发机构累计获国际、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项超100项。例如,合工大智能研究院攻克钙钛矿CVD大面积制备技术,中科大先研院研制出首套国产智慧能量代谢仓,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院成功研发甲烷气体探测激光芯片,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累计营收超400亿元 成果转化与产业培育并进
在成果转化与产业培育方面,合肥新型研发机构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根据《白皮书》数据显示,合肥新型研发机构目前累计营收已超400亿元,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
一方面,通过种子、天使等早期基金和科创金融产品与产业进行合作和需求匹配,合肥新型研发机构累计引进培育企业2000余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近500家,累计培育上市企业1家、新三板挂牌3家、上市后备企业30余家。
另一方面,当前合肥新型研发机构的技术服务收入已达15亿元,开发“三新”“三首”产品超过160项,省部级以上创新平台超100个,有效推动了战略新兴产业的集群化发展。
“六边形发展模式” 打造“合肥样本”
根据《白皮书》,合肥新型研发机构将打造成为未来在肥科技成果转化的“总平台”“总出口”。目前,57家新型研发机构汇聚,构建了一套“六边形发展模式”。分别在完善顶层设计、突出成果转化、深化产研协同、汇聚高端人才、强化技术突破和创新机制体制上多点发力。
其中,在制度层面,合肥先后出台《合肥市新型研发机构管理办法(试行)》等政策,构建“分类分级、精细支持”的建设-评价-服务体系,并形成“市委科技委办公室—行业部门—县区—科创集团”四方协同工作机制,为新型研发机构提供从落地到成长的全周期支撑。
在创新机制方面,合肥积极探索市场化运营模式,强化与高校院所等“母单位”的紧密联系,打造“创新平台+投资机构+龙头企业”一体化生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构建起具有合肥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此次2025年新型研发机构生态大会,合肥市新型研发机构联合会正式成立,作为城市科创策源与产业集聚的核心力量,合肥市新型研发机构正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跃升”,区域内的创新力量将进一步整合。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