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的生活第44集:寒露已过,中原小麦不能下种怎么办?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1 17:32 1

摘要:寒露的晨霜刚染白地头的枯草,李大叔蹲在自家玉米地边,眉头拧成了疙瘩。脚下的土壤攥在手里能成团,脚踩下去就是一个深窝——连续半个月的阴雨把豫东这片麦田泡得透湿,玉米秸秆还立在地里没法收割,更别说翻耕下种了。“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的老规矩,今年彻底被天

寒露已过,中原小麦不能下种。

农颜:白露早,寒露迟,过了秋分更应时。

寒露的晨霜刚染白地头的枯草,李大叔蹲在自家玉米地边,眉头拧成了疙瘩。脚下的土壤攥在手里能成团,脚踩下去就是一个深窝——连续半个月的阴雨把豫东这片麦田泡得透湿,玉米秸秆还立在地里没法收割,更别说翻耕下种了。“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的老规矩,今年彻底被天气打乱了。

村里的晒谷场空荡荡的,往常这时候该堆满晾晒的玉米,如今却只有零星几户在屋檐下摊着湿玉米棒。村支书张建国拿着大喇叭在村口喊:“大伙儿别慌!农技站王老师下午来上课,专门讲晚播小麦咋种!”这话像颗定心丸,让扎堆叹气的村民们有了盼头。

午后的村活动室挤满了人,王老师刚把“四补一促”的字牌挂起来,就被围住了。“地太湿进不去机器咋整?”李大叔率先发问。王老师蹲下身比划着:“得坚持播期服从墒情,等耕层土壤含水量降到70%—80%,手抓土能散开再整地。”他指着窗外,“现在先把积水排干净,秸秆趁湿粉碎,能省不少事儿。”

讲到选种,王老师敲了敲黑板:“晚播就得用半冬性偏春性品种,比如‘扶麦368’这种,生育期短还抗赤霉病。”他翻开笔记本,“洼地选高抗病的,沙土地选抗冻耐旱的,县农技站有推荐名单,别瞎买。”人群里有人点头,记起去年邻居用了晚熟品种,开春还冻坏了苗。

播种技巧成了焦点。“播量得加!”王老师提高声音,“适播期过了之后,每晚播一天亩播量加一斤,最多别超20斤。”他强调要浅播,“3到4厘米就行,太深出苗慢。”刚买了新播种机的赵小伙赶紧问:“地湿旋地怕板结咋办?”“旋两遍!”王老师答,“秸秆碎了,土壤松了,出苗才齐。”

肥料和拌种的话题让活动室安静下来。“得增施氮钾肥,尿素每亩多给15斤,氯化钾加15斤,补雨水淋走的养分。”王老师说,“必须拌种!用吡虫啉或噻虫嗪,防蚜虫和纹枯病,不然苗弱易生病。”有人小声问能不能省,被旁边大爷怼回去:“去年白子下地,苗死了一半,忘了?”

冬前管理的要点更是关键。王老师讲了镇压的规矩:“压干不压湿、压旺不压弱,土壤封冻就别压了。”他还提醒浇越冬水的时机:“温度降到3℃左右浇,水别太多,能保墒抗冻。”至于追肥,“冬至前施尿素4到5斤提苗,腊肥用农家肥盖行间,能保暖还能春用。”

散会时天擦黑了,李大叔手里的笔记写得密密麻麻。路过村头的排水渠,见有人正挖沟清淤,他也回家扛了铁锹。“王老师说了,晚播不是绝收,关键在管理。”他跟邻居搭话,“明天先排积水,等墒情好了就抢种!”

夜里的村庄很静,偶尔传来排水的水声。李大叔把选种单压在炕头,想起王老师最后说的话:“种地要懂天,更要会应变。”窗外的月光洒在湿润的田地上,虽然播种晚了些,但只要跟着技术走,来年的麦香总会如约而至。这或许就是庄稼人的韧性——在天时无常里,把希望种进每一寸土地。

来源:玮玮的农村生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