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航天器载荷舱内,一面直径2.4米的碳化硅反射镜正以0.0001毫米的精度捕捉深空信号——这相当于在地球与月球之间架设一根琴弦,误差不超过一根头发丝的万分之一。当高精度光学系统对变形量的苛求突破微纳级门槛,光机工程师们正面临一场“力学本质的回归运动”。国防工业
馆员荐书||2025年第25期
《光学结构分析》
在航天器载荷舱内,一面直径2.4米的碳化硅反射镜正以0.0001毫米的精度捕捉深空信号——这相当于在地球与月球之间架设一根琴弦,误差不超过一根头发丝的万分之一。当高精度光学系统对变形量的苛求突破微纳级门槛,光机工程师们正面临一场“力学本质的回归运动”。国防工业出版社推出的《光学结构分析》,以“解析分析+工程智慧”的双重武器,为这场技术突围战提供了战略级解决方案。
1、产学研融合的“中国方案”:从理论引进到标准输出:
当佩皮的理论体系遇见中国航天工程的实践需求,连华东、陈晓丽团队的翻译工作远超语言转换层面。作为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的博士后研究员与科技委副主任,他们:
01
修正材料参数
将原著中美国材料标准转换为中国航天常用TC4钛合金、碳化硅等材料的力学数据
02
增补本土案例
深度解析“嫦娥五号”采样相机镜组的蜂窝夹层支撑结构,揭示其如何在月面-180℃极端环境下保持0.03λ的面形精度
03
对接国家标准:
2、智能光机时代的“数字孪生”:从经验驱动到数据-模型双驱动:
当人工智能开始渗透光机领域,佩皮的理论框架正与数字孪生技术产生化学反应。连华东团队开发的“光机协同设计平台”,将书中解析公式转化为MATLAB算法内核,实现三大突破:
01
自动优化
通过遗传算法搜索最优支撑结构参数,某激光通信终端设计迭代次数从20次降至5次。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