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布尼亚病毒(Bunya virus)是一类直径约90-100纳米的单链RNA病毒,具有高度变异性。该类病毒主要传播途径为蜱虫叮咬,也可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的血液、分泌物或气溶胶扩散。
一、布尼亚病毒:隐匿在自然中的“沉默杀手”
布尼亚病毒(Bunya virus)是一类直径约90-100纳米的单链RNA病毒,具有高度变异性。该类病毒主要传播途径为蜱虫叮咬,也可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的血液、分泌物或气溶胶扩散。
其中,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病原体,可引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简称SFTS),该病典型表现为高热、血小板骤降、多器官衰竭,重症患者死亡率高达6%-30%。
典型案例:2025年杭州一位54岁女性,被家养猫咬伤,因该猫体表携带了含SFTSV的蜱虫,间接感染了蜱虫携带的 SFTSV后发病,最终通过基因测序确诊。这一案例揭示了病毒传播途径的多样性——除了蜱虫,猫、狗等宠物也可能成为“中间宿主”。
二、布尼亚病毒感染:从症状到诊断的“黄金窗口”
发热期(5-15天):体温飙升至38-40℃,伴乏力、腹泻、淋巴结肿大,易误诊为感冒。
极期(发病后4-14天):血小板降至30×10⁹/L以下,可能出现意识模糊、皮肤瘀斑、脏器出血,需紧急救治。
恢复期(约2周):多数患者自愈,但老年人或有基础疾病者预后较差。
2.实验室诊断:精准锁定“元凶”
传统检测依赖血常规和血清抗体检测,但存在明显局限:抗体检测存在“窗口期”(感染后抗体尚未产生的时期),且灵敏度较低。荧光定量 PCR 核酸检测是通过直接扩增病毒RNA片段,可在发病早期(2周内)实现快速、精准诊断,灵敏度达98%以上。
朝阳市中心医院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已常规开展该检测技术,可为患者提供1-2日出报告的高效服务,助力早诊早治。
三、实验室的“抗疫防线”:技术突破与民生守护
1.技术优势:快、准、稳
样本灵活:仅需5ml全血(黄帽管),无需复杂预处理。
精准防控:支持环境样本(如蜱虫、动物血液)检测,助力疫区风险评估。
数据支撑:2024年6月至今,实验室累计完成500余例检测,确诊阳性患者超20%,为临床救治提供关键依据。
2.服务升级:从检测到科普的全链条支持
社区科普行动:联合医院疾控科(或感染管理科)定期开展防蜱虫叮咬、宠物防疫讲座,提升居民自我防护意识。
四、预防与应对:每个人都是健康第一责任人
1.高风险人群防护指南
户外工作者:穿长袖衣裤,喷洒含氯菊酯的驱虫剂,避免在草地长时间坐卧。
宠物主人:定期检查宠物体表,发现蜱虫需及时用酒精或镊子清除,避免直接接触分泌物。
2. 急救处理:被蜱虫叮咬后“三步规范操作”
① 局部消毒:用75%酒精涂抹叮咬部位及周围皮肤,使蜱虫麻痹,避免进一步刺激;
② 专业拔除:用尖头镊子垂直夹住头部,缓慢取出,避免挤压虫体;
③ 就医监测:叮咬后48小时内监测体温,若出现发热、乏力,需立即前往医院就诊,主动告知蜱虫叮咬史,并尽早进行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
结语
从蜱虫叮咬到病毒溯源,从精准检测到科学防控,布尼亚病毒的防治是一场科学与时间的赛跑。朝阳市中心医院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将持续以专业技术为依托,筑牢生命健康防线。若您或家人出现发热、血小板减少等症状,请勿忽视——早一分钟检测,多一份生命保障!
实验室地址:朝阳市中心医院燕北院区
检测时间:周一至周日 8:00-17:00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