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叫林蔚,三十五岁,从业十年,跳槽前是圈内一家头部公司的市场部高级经理。
周一,九点,新公司。
我叫林蔚,三十五岁,从业十年,跳槽前是圈内一家头部公司的市场部高级经理。
新东家是一家这两年声名鹊起的互联网新贵,办公室在寸土寸金的CBD,落地窗外是灰蒙蒙但依旧显得很高级的城市天际线。
人力领我办入职,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新装修的、混杂着咖啡豆香气的味道。有点闷,但很提神。
一切都很完美,尤其是薪资,涨了30%。
对于一个背着房贷、孩子刚上小学的职业女性来说,这30%不是数字,是底气。
我的工位靠窗,视野一流,能看到楼下公园里晨练的老人。
旁边的绿萝有点蔫,叶子尖发黄,看起来很久没人用心浇过水。
同事们都很年轻,二十五六的样子,敲击键盘的声音像一阵急促的夏日暴雨。
他们管我叫“林姐”,客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 ઉ的审视。
我懂,我是空降兵,拿着高薪,他们想看看我到底值不值这个价。
上午熟悉环境,交接资料,一切风平浪静。
我甚至还抽空盘算了一下,多出来的工资,可以给儿子报一个他念叨了很久的乐高机器人课。
心里美滋滋的。
下午两点,老板赵峰,我们都叫他赵总,召集部门开会。
赵总三十出头,穿着简单的潮牌T恤和牛仔裤,手腕上那块表在灯光下闪着不低调的光。他看起来不像老板,更像个刚毕业的大学生。
会议室里,空调开得很足,冷风吹得我后颈发凉。
赵总没有坐主位,而是随意地拉了张椅子,坐在我们中间。
“今天,林蔚第一天加入我们这个大家庭,大家欢迎。”
稀稀拉拉的掌声。
我微笑着点头致意。
赵总也笑了笑,但眼神很快就变得锐利起来,像鹰。
“林蔚,我知道你之前在大公司,流程规范,体系成熟。”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每一个人。
“但我希望你忘了那一套。”
我心里“咯噔”一下。
“在我们这里,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我们是创业公司,要的是狼性,是结果导向!”
他的声音不大,但穿透力极强。
“我不管你用什么方法,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你之前公司的经验,在这里,可能是你的优势,也可能是你的包袱。”
“我给你高薪,不是让你来坐办公室,舒舒服服当个领导的。”
我脸上的微笑有点僵。
“我是让你来打仗的,来啃硬骨头的。”
他身体前倾,盯着我,一字一句地说:“我需要看到你的价值,立刻,马上。”
整个会议室鸦雀无声,只剩下空调的嗡嗡声。
那些年轻同事的眼神变了,审视变成了看戏。
我感觉自己像动物园里刚被引进的新物种,还没来得及适应环境,就被管理员当众敲了一棒子。
这不叫训话,这叫下马威。
一股火从胃里烧到喉咙口。
我深吸一口气,努力维持着职场人的体面。
“好的,赵总,我明白。”
“你不明白。”他直接打断我,“你要是真明白,现在就应该告诉我,你来了,能给我们带来什么,而不是等我问。”
我被他这种蛮不讲理的斗争逻辑气得直想笑。
入职第一天,下午两点半,我就要交投名状了?
我看着他,他也看着我,空气里都是火药味。
“赵总,如果非要说,我想我能带来的,是更高效的资源整合能力和更体系化的营销打法,避免我们花太多试错成本。”我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不卑不亢。
他挑了挑眉,不置可否。
“行,那我就看看。”
他站起身,“下周一,我要看到你对我们目前主推的‘轻食记’App下个季度的完整营销方案,包括预算和预期ROI。”
说完,他拉开门就走了。
留下一屋子的人,和我一颗拔凉拔凉的心。
下周一?今天周一,这意味着我只有一个周末的时间。
一个二十出头的女孩,叫Amy,走过来,笑得天真烂漫:“林姐,别介意,赵总就这个风格,压力测试。”
我扯了扯嘴角,这叫压力测试?这叫“不把你当人”。
回到工位,我看着窗外,楼下公园里的老人已经散了。
那盆蔫了的绿萝,像极了此刻的我。
30%的涨薪,原来不是那么好拿的。
晚上回到家,老公张诚看我脸色不好,关心地问:“怎么了?新公司不适应?”
张诚是个程序员,性格温吞,觉得稳定大于一切。
当初我决定跳槽,他就一百个不乐意。
我把下午的事跟他说了。
他听完,眉头皱成了个“川”字。
“我就说吧,这种小公司不靠谱,老板都是土皇帝,说一不二。”
“你这还没开始干活呢,就先给你一顿排头吃,何必呢?”
我本来就一肚子火,听他这么一说,更是火上浇油。
“什么叫不靠谱?你懂什么?这是创业公司的文化!”
“文化? PUA文化吧!”他嘟囔了一句。
“你说什么?”我音量拔高了八度。
儿子从房间里探出头,怯生生地看着我们。
我立刻收了火,走过去摸摸他的头,“没事,快去写作业。”
张诚叹了口气,递给我一杯水。
“我不是那个意思,我就是心疼你。你原来在那个公司,谁不敬你三分?现在倒好,花钱请你来,还跟审犯人似的。”
我喝了口水,心里的委屈和酸涩一起涌了上来。
是啊,我在上一家公司干了七年,从专员做到高级经理,带的团队也是业绩最好的。谁见了我不是客客气气的?
可为了这33%的涨薪,为了给这个家更好的生活,我来了。
结果呢?
“算了,既来之则安之。方案我做就是了。”我揉了揉太阳穴。
“一个周末怎么做得完?还要预算和ROI,这得财务和数据部门配合啊。”张诚比我还懂行。
“我不管,他说要,我就得给。”
那一刻,我心里憋着一股劲。
你不是要看我的价值吗?行,我就让你看看。
周五下班,我跟张诚说:“这个周末你带儿子,公司有急事。”
他没多问,只说:“别太累,身体要紧。”
我抱着电脑回家,把自己关进书房。
两天两夜,除了吃饭上厕所,我几乎没离开过椅子。
我把“轻食记”App里里外外研究了个透,分析了它所有的竞品,翻遍了近三年的行业报告。
周日晚上十一点,我终于完成了那份108页的PPT。
每一个数据都有出处,每一个策略都有落地执行的细节,预算精确到分,ROI模型清晰可见。
我长出一口气,感觉半条命都没了。
周一早上,我顶着两个黑眼圈到了公司。
Amy看到我,夸张地“哇”了一声:“林姐,你这是……通宵了?”
我没力气跟她演戏,点点头,去茶水间冲了杯最浓的黑咖啡。
九点半,赵总的助理通知我,去他办公室。
我抱着电脑,像一个即将奔赴刑场的士兵。
赵总的办公室很大,一面墙是书架,但上面摆的不是书,是各种限量版潮玩和球鞋。
他靠在老板椅上,示意我把PPT投到他面前的巨幕上。
我开始讲。
从市场分析,到用户画像,到核心策略,再到渠道铺设、内容矩阵、预算分配……
我讲得很冷静,语速平稳。
这是我用一个周末的睡眠换来的底气。
赵总一直没说话,就那么看着屏幕,手指在桌上有节奏地敲着。
我讲了整整一个小时。
讲完,我口干舌燥,看着他,等他宣判。
他沉默了足足一分钟。
“想法不错。”他终于开口了,“但是,太慢了。”
我愣住了。
“你这套打法,太传统,太四平八稳了。等你的内容矩阵铺开,黄花菜都凉了。”
“还有这个预算,”他指着屏幕,“两百万?你当我是开银行的?”
“我们是创业公司,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我要的是四两拨千斤,是病毒式传播,懂吗?”
我脑子“嗡”的一声。
我做的方案,是基于我十年经验,最稳妥、最高效的打法。
到了他嘴里,就成了“传统”、“太慢”。
“赵总,病毒式传播可遇不可求,需要时机和运气。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打好基础。”我试图解释。
“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他又来了。
“我花钱请你来,不是让你给我上课的。”
“这个方案,拿回去改。预算砍掉一半,一百万。下个季度,我要新增五百万用户。”
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一百万,新增五百万用户?
他以为用户是大白菜吗?去菜市场批发就行了?
“赵总,这个目标……不现实。”我艰难地开口。
他笑了,是一种带着轻蔑和嘲讽的笑。
“林蔚,在你眼里,什么叫现实?在大公司里按部就班,每年拿5%的增长,就叫现实?”
“我告诉你什么叫现实。现实就是,要么你做到,要么你走人。”
“外面想拿这个薪水的人,从这里能排到楼下大马路。”
那一刻,我所有的专业、所有的骄傲,都被他踩在脚下,碾得粉碎。
我看着他那张年轻又狂妄的脸,忽然觉得很可笑。
我花了整整两天的心血,在他看来,一文不值。
他要的不是方案,是奇迹。
或者说,他要的,是一个能给他变出奇迹的工具人。
我没再争辩。
我默默地合上电脑,站起身。
“好的,赵总。我回去改。”
走出他办公室的那一刻,我听见身后传来他和助理的对话。
“这帮大厂出来的,就是不行,一身的官僚气,得好好敲打敲打。”
我的脚步顿了一下,然后继续往前走。
回到工位,Amy又凑了过来。
“林姐,怎么样?方案过了吧?你好厉害啊,一个周末就做出来了。”
我看着她那张充满“善意”的脸,突然觉得很没意思。
“没过,要重做。”
Amy的表情瞬间变得有些微妙,是一种混合了同情和“果然如此”的幸灾乐祸。
“啊?这么完美的方案都没过?赵总要求也太高了吧……”
我懒得理她,打开电脑,看着那108页的PPT。
每一个字,都像在嘲笑我的天真。
我开始怀疑,我跳槽的决定,到底是不是对的。
这天下午,我什么都没干。
我就坐在那里,看着窗外发呆。
我想起我上一家公司的老板,一个年近五十的温和男人。
他从不会说“我不要你觉得”,他会说“你的想法很好,我们来探讨一下可行性”。
他从不会用“外面有的是人”来威胁你,他会说“这个项目辛苦了,团队的功劳,我记下了”。
人比人,真是气死人。
快下班的时候,我收到张诚的消息:“晚上想吃什么?我买了你爱吃的鱼。”
我鼻子一酸,眼泪差点掉下来。
我回他:“想吃你做的红烧鱼。”
那一刻,我只想回家。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我活得像个精神分裂症患者。
白天,我在公司,按照赵总的要求,把那个天方夜谭的方案改了又改。
我删掉了所有稳扎稳打的策略,换上了各种博眼球、蹭热点的噱头。
什么“全网寻找最美吃货”、“一分钱吃遍全城”……
我自己都觉得这方案像个笑话。
但赵总很满意。
他甚至在部门会议上表扬我:“这就对了嘛!脑子要打开!林蔚,你还是有潜力的。”
我看着他,面无表情。
同事们向我投来或羡慕或嫉妒的目光。
只有我自己知道,我正在亲手毁掉我过去十年建立起来的专业认知。
晚上,我回到家,就变回那个疲惫不堪的林蔚。
我一句话都不想说,只想躺在沙发上。
张诚看我的眼神里,担忧一天比一天重。
“蔚蔚,要不……算了吧。”他终于忍不住开口,“钱少点就少点,开心最重要。”
“不行。”我几乎是立刻反驳,“我不能就这么算了。”
我不是舍不得那30%的薪水。
我是不甘心。
我不能承认,我,林蔚,一个资深的营销经理,被一个二十出头的毛头小子给“PUA”了。
我不能灰溜溜地走。
我要证明,不是我不行,是他有问题。
这股执念,支撑着我。
方案最终版定了下来,赵总大笔一挥,批了。
然后,他把这个“伟大”的方案,交给了Amy去执行。
美其名曰:“林蔚,你负责把控大方向,具体的琐事,让年轻人去冲。”
我成了个被架空的光杆司令。
Amy拿着我的方案,像拿到了尚方宝剑,每天在办公室里呼风唤雨。
她会故意跑来问我一些执行的细节,语气“谦虚”,眼神却充满挑衅。
“林姐,这个‘一分钱吃遍全城’的活动,合作商家你都谈好了吗?”
“林姐,这个KOL投放名单,你觉得还有没有能‘薅羊毛’的渠道?”
她把“薅羊毛”三个字说得理直气壮。
我终于明白,赵总要的“狼性”,就是要不择手段,占尽便宜。
我冷冷地看着她:“方案已经给你了,怎么执行,是你的事。”
她碰了个钉子,悻悻地走了。
我开始在公司里,变成一个边缘人。
没有人找我讨论工作,没有人叫我参加核心会议。
我就像那盆被遗忘的绿萝,自生自灭。
工资照发,一分不少。
但我每天坐在那张视野一流的工位上,感觉自己像个废物。
我开始失眠,大把大把地掉头发。
有一天早上,我梳头的时候,看到梳子上缠着的一大撮头发,我突然就“破防”了。
我对着镜子里的自己,脸色蜡黄,眼神黯淡。
这还是我吗?
我为了什么,要在这里受这份罪?
为了那30%的涨薪?
我拿出手机,打开银行App,看着那个数字。
它好像没有那么香了。
那天,我第一次上班迟到了。
我把儿子送到学校,没有直接去公司,而是在楼下的公园里坐了很久。
我看着那些晨练的老人,打太极的,跳广场舞的,每个人都精神矍铄。
我突然很羡慕他们。
我问自己,我工作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还是为了赚钱养家?
如果是前者,我现在的工作,让我感觉不到任何价值。
如果是后者,我用健康和尊严换来的钱,真的值得吗?
差不多十点,我才慢悠悠地走进办公室。
所有人都看了我一眼,又很快低下头。
赵总从他办公室里走出来,看见我,眉头一皱。
“林蔚,现在几点了?”
“十点零五分。”我平静地回答。
“公司规定九点半上班,你不知道吗?”
“知道。”
他大概没料到我会是这个态度,愣了一下。
“知道还迟到?有什么理由吗?”
“没有。”我看着他,“就是不想来那么早。”
空气再次凝固。
Amy在一旁,眼睛瞪得像铜铃,一副难以置信的表情。
赵总气笑了。
“行啊,林蔚,脾气见长啊。”
“是不是觉得方案做完了,就可以吃现成了?”
“我告诉你,在我们公司,没有功劳簿这种东西!”
我没说话,就这么看着他表演。
他大概觉得一拳打在了棉花上,有点无趣。
“下不为例!再有下次,直接扣你工资!”他丢下一句话,转身回了办公室。
我回到工位,打开电脑。
那一刻,我心里无比轻松。
当你在乎一样东西的时候,它就是你的软肋。
当你不在乎了,它就什么都不是。
我不在乎这份工作了。
我开始我的“反击”。
我不再默默忍受,不再当一个隐形人。
Amy再来问我问题,我会直接怼回去:“你是执行负责人,连这点小事都搞不定,还想在这个位置上坐稳吗?”
她被我噎得说不出话。
部门开会,讨论那个荒唐的方案,我不再沉默。
他们说某个噱头创意很好,我会直接指出它的逻辑漏洞和执行风险。
“这个‘一分钱’活动,听起来很美,但合作商家的成本谁来承担?平台补贴吗?预算里可没这笔钱。如果不补贴,商家凭什么陪我们玩?最后的结果就是,用户被吸引来了,却发现根本没有所谓的‘一分钱’午餐,我们平台瞬间就会被打上‘虚假宣传’的标签。”
我每说一点,赵总的脸色就难看一分。
他几次想打断我,都被我用更快的语速压了回去。
我说完,整个会议室一片死寂。
那些年轻的同事,看我的眼神,从看戏,变成了敬畏。
赵总死死地盯着我。
“林蔚,你这是在质疑我的决策?”
“我不是质疑,我是在分析风险。”我迎着他的目光,“这是我作为项目负责人的职责。”
我故意加重了“项目负责人”五个字。
他当初为了架空我,给了我这个虚名。
现在,我正好用这个虚名,来行使我的权力。
“好,好,好。”他连说三个好字,“既然你这么能,那这个项目,你来落地。做好了,我给你记头功。做砸了……”
他没说下去,但意思不言而喻。
他想把这个烂摊子重新甩给我。
他以为我会怕。
“可以。”我干脆地回答,“但我要绝对的指挥权,预算也要重新审批。”
他大概没想到我接得这么爽快,一时竟有些语塞。
“预算不可能加!”他立刻反应过来,“一百万,一分都不能多!”
“可以。”我又答应了。
我看到他眼里闪过一丝得意的神色。
他觉得,他给我挖了个坑,我义无反顾地跳了下去。
他等着看我怎么死。
我接手了这个项目。
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赵总和Amy定的那些华而不实的噱头,全部砍掉。
我重新捡起了我最初方案里的核心思路:内容为王,精准投放。
我没有去搞什么“一分钱”的噱头,而是启动了一个叫“城市风味猎人”的计划。
我利用我过去的人脉,联系了十几个在一线城市非常有名的美食博主,不是给钱投广告,而是邀请他们成为我们的“城市风味猎人”,深度合作,内容共创。
同时,我找到了一些品质很好但不懂营销的特色小店,说服他们跟我们独家合作,我们负责线上引流,他们保证用户体验。
我把那一百万预算,掰成了无数瓣。
每一分钱,都花在了能带来真实流量和口碑的地方。
团队里的年轻人,一开始还抱着怀疑的态度。
他们被赵总的“狼性”理论洗脑太久,觉得我这套打法太“温柔”了。
我没有跟他们讲大道理。
我直接把他们分成几个小组,带着他们一家一家去谈合作,一个一个去抠细节。
他们亲眼看到,那些网红小店的老板,是如何被我的诚意和专业打动的。
他们亲身体会到,一个好的活动,不是靠噱头,而是靠扎扎实实的执行。
渐渐地,他们的眼神变了。
他们开始真正地叫我“林姐”,是发自内心的尊敬。
Amy被我彻底边缘化,每天在办公室里无所事事,看我的眼神像淬了毒。
我不在乎。
赵总也没再找我麻烦。
他大概在等,等我把一百万花光,然后交出一份惨不忍睹的业绩报告。
一个月后,“城市风味猎人”计划正式上线。
没有铺天盖地的广告,没有夸张的噱头。
我们只是通过那些美食博主,和我们自己的内容渠道,安静地讲述着那些藏在城市角落里的美食故事。
第一天,App的新增用户数,不温不火。
Amy在茶水间跟人说风凉话:“我就说吧,那套老古董的打法,现在根本行不通。”
赵总没说什么,但他嘴角的冷笑,我隔着办公室的玻璃都看得见。
我一点也不慌。
口碑的发酵,需要时间。
第二天,数据开始有小幅度的上扬。
第三天,我们合作的一家小店,被一个百万粉丝的博主“自来水”推荐了,那篇探店笔记,一夜之间成了爆款。
App的下载量,开始飙升。
接下来的一周,奇迹发生了。
“城市风味猎人”这个话题,在各大社交平台迅速发酵。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自发地分享他们发现的宝藏小店,并且@我们的官方账号。
我们的App,连续三天,登上了应用商店美食类App下载榜的榜首。
新增用户数,像坐了火箭一样,一路冲破了一百万,两百万,三百万……
到月底复盘的时候,最终的数字,定格在五百六十万。
花了一百万预算,带来五百六十万新增用户。
这个ROI,比赵总当初的“天方夜谭”还要夸张。
复盘会议上,我把数据报告投在屏幕上。
整个会议室,安静得能听到针掉在地上的声音。
Amy的脸,白得像一张纸。
赵总死死地盯着那个数字,眼睛里充满了难以置信。
我讲完了最后一页PPT,平静地看着他。
“赵总,我做到了。”
他张了张嘴,似乎想说什么,但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他那张一向狂妄自信的脸上,第一次露出了狼狈的神色。
我没有享受胜利的快感。
我只觉得,这一切,终于可以结束了。
会议结束后,我回到工位,写好了我的辞职信。
然后,我敲开了赵总办公室的门。
他坐在那里,显得有些颓然。
我把辞职信放到他桌上。
“赵总,我要辞职。”
他抬起头,眼神复杂地看着我。
“为什么?”他问,“我给你加薪,再加30%,不,50%!”
我笑了。
“赵总,你还是没明白。”
“你觉得所有东西,都可以用钱来衡量。员工的价值,员工的尊严,都可以。”
“但你错了。”
“我来这里,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但不是为了用我的专业和尊严,去给你变戏法。”
“这个项目,我之所以能做成,是因为我把它当成我自己的作品在做,而不是在完成你的KPI。”
“道不同,不相为谋。”
我说完,转身就走。
“林蔚!”他叫住我。
我停下脚步,但没有回头。
“你就不想知道,我当初为什么要那么对你吗?”
我沉默了一下。
“不想。”
我拉开门,走了出去。
外面,我的团队成员都站在那里。
他们看着我,眼神里有不舍,但更多的是理解和祝福。
我冲他们笑了笑,挥了挥手。
我抱着我的纸箱子,走出了这栋我待了不到三个月的写字楼。
外面阳光正好,照在身上暖洋洋的。
我深吸了一口气,感觉自己获得了重生。
我拿出手机,给张诚发了条消息。
“我辞职了。晚上回家,我们吃顿好的庆祝一下。”
他秒回:“好!我马上请假去买菜!老婆,欢迎回家!”
我看着手机屏幕,笑得像个傻子。
是啊,欢迎回家。
回到那个有爱、有尊重、有温暖的地方。
一周后,我接到了前前老板的电话。
“林蔚啊,听说你辞职了?”
“是啊,王总。”
“我这边正好有个新项目,缺个负责人,有没有兴趣聊聊?”
“好啊。”
生活,总会在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为你打开一扇窗。
又过了一周,我收到了一个快递,是之前团队里的一个小孩寄来的。
里面是一盆长得郁郁葱葱的绿萝。
还有一张卡片,上面写着:
“林姐,谢谢你让我们知道,工作除了狼性,还可以有匠心。”
我把那盆绿萝,放在了书房的窗台上。
阳光下,它的叶子绿得发亮。
我突然明白了,那30%的涨薪,不是底气。
敢于对不合理说“不”,敢于随时离开一个消耗你的地方,这才是真正的底气。
有些高薪是兴奋剂,而有些,只是买断你尊严的预付款。
来源:风趣书签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