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红安县天台山的苍翠林海中,两万余棵挺拔的火松如卫士般矗立。这些被称为"将军树"的生命,不仅见证着半个多世纪的岁月变迁,更承载着一位老将军用生命守护绿色的执着信念。
在红安县天台山的苍翠林海中,两万余棵挺拔的火松如卫士般矗立。这些被称为"将军树"的生命,不仅见证着半个多世纪的岁月变迁,更承载着一位老将军用生命守护绿色的执着信念。
当晨曦穿透树梢洒向林间小径,斑驳的光影中仿佛还能看见曾昭科跋涉的身影——这位从战火中走来的老将军,在和平年代选择以另一种方式继续战斗,用双手为这片红色土地披上绿装。
从战场到林场:绿色使命的传承
1957年的寒冬,鄂豫交界处的天台山笼罩在凛冽的寒风中。时任湖北省水利厅副厅长的曾昭科站在海拔300余米的山梁上极目远眺,满目疮痍的战争创痕刺痛着这位曾亲历黄麻起义的老战士。作为当年冲锋陷阵的少将师长,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片红色土地承载的重量。
"当年敌人'三光政策'留下的伤疤,我们要用绿色来愈合。"老旅长、省长张体学拍着他肩膀的嘱托,化作了他胸膛里永不熄灭的火焰。带着四百多名省直机关下放干部,曾昭科在茅草丛生的山坳里扎下营寨。没有现代化的施工机械,只有铁镐钢钎与血肉之躯的较量;缺乏充足的御寒物资,就用茅草编织的火铺抵御零下十几度的严寒。
官兵们回忆道,将军总是第一个挥动铁镐,虎口震裂了缠上布条继续干;饭盒里的红薯稀饭冻成冰坨,他就就着雪水往下咽。正是这种"跟我上"的先锋精神,让两百万株幼苗在两年间破土而出,原本嶙峋的荒山渐次披上嫩绿的新装。这种"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魄,正是那个火热年代的真实写照。
火种不灭:十年浩劫中的绿色守望
当"大跃进"的狂热席卷全国时,天台山却上演着另一番景象。面对上级要求砍伐林木大炼钢铁的指令,曾昭科手持钢枪立于山道中央。"这些树苗都是战士们的命根子!"他的怒吼震慑住了躁动的队伍。这份坚守让他付出了沉重代价——不仅被错划为右派撤销职务,连精心培育的十箱苏联火松种子也蒙上"修正主义"的污名。
在那间简陋的小茅屋里,除了一把军功章,就只剩下这十箱被判"死刑"的火松种子。在那个饥饿的年代,当有人劝他:"这些种子能吃,为什么要守着?"时,他给出了最坚定的回答。1961年春节,饥饿难耐的小儿子偷偷打开箱子,装了一帽子种子下山换麦芽糖。曾昭科追下山夺回种子,举起的手最终在看到孩子瘦黄的小脸时放下。他脱下自己的毛背心,换来半斤麦芽糖。这个充满人性光辉的细节,让这段坚守变得更加令人动容。
"纵使失去所有,只要种子还在,春天就不会缺席。"他在日记中写下的这句话,正是那个特殊年代里最坚定的绿色宣言。十四年间,他像守护生命般守护着这些种子,哪怕在最艰难的时刻也不曾动摇。
青山不语自巍峨:生命铸就的生态丰碑
1975年夏,59岁的曾昭科带着未竟的夙愿溘然长逝。这位始终穿着补丁衣服的老党员,临终前唯一的牵挂仍是天台山的树苗。而今,当年那十箱火松种子已繁衍成漫山遍野的速生林海,平均胸径超过30厘米的林木释放着每年近千吨的氧气。林业专家测算,这片人工林涵养的水源相当于三个中型水库,守护着下游十余万居民的安宁。
在将军长眠的山坡上,四棵天然杂交的特大火松蔚然成林。它们粗壮的枝干相互交织,形成直径二十余米的绿色穹顶,恰似一柄撑开的巨伞庇护着安息于此的英灵。每年清明时节,漫山遍野的松涛声与山涧溪流合奏出自然的交响诗,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坚守与传承的故事。
茶农们发现,生长在这片林荫下的老君眉茶叶,叶片肥厚鲜嫩,冲泡后兰花香持久,这正是森林生态赐予的特殊馈赠。红安老君眉茶场的同志动情地说:"我们老君眉茶,正是生长在老曾当年守护的青山上。这里的每一片茶叶,都浸润着先辈的心血。"
精神传承:绿色使命的延续
当乡村振兴的号角响彻红安大地,这片承载着特殊记忆的林海正焕发新生机。年轻的技术员们运用无人机监测林相变化,物联网传感器实时追踪土壤墒情,但不变的是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每年清明时节,都会有数千名中小学生来到这里开展生态研学。在将军树前,他们聆听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感受着一位老将军用生命守护绿色的执着。一位参与研学的学生写道:"曾爷爷用一生告诉我们,真正的英雄不仅能在战场上保家卫国,更能在和平年代守护好我们的绿水青山。"
站在天台山观景台上极目远眺,层层叠叠的林海与星罗棋布的红色遗址交相辉映。那些傲然挺立的火松既是生态屏障,亦是精神图腾,见证着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变的初心使命。从战火纷飞年代的武装斗争到和平建设时期的生态守护,曾昭科用一生诠释了何谓"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崇高境界。
这片永不褪色的绿色丰碑,必将激励后来者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征程上继续奋勇前行。正如那四棵将军树般,曾昭科的精神将永远庇护着这片土地,让绿色的希望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来源:方家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