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是2级,恶化却像4级?深藏脑干的低级别胶质瘤为何如此凶险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09 23:09 1

摘要:年过半百的李先生出现腿部发麻,腰痛,无法行走。经在当地医院检查后诊断为"延髓肿瘤",医生认为这个位置手术风险太大,不建议手术。不到一个月时间,李先生接受了穿刺活检术,病理诊断为WHO 2级胶质瘤,又做了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对药物敏感度良好。然而穿刺后,李先生又出

谁按下了快进键?让这个胶质瘤快速蔓延?

年过半百的李先生出现腿部发麻,腰痛,无法行走。经在当地医院检查后诊断为"延髓肿瘤",医生认为这个位置手术风险太大,不建议手术。不到一个月时间,李先生接受了穿刺活检术,病理诊断为WHO 2级胶质瘤,又做了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对药物敏感度良好。然而穿刺后,李先生又出现反复咳嗽、吞咽困难。放化疗后,病情却逐步恶化,肺炎、高烧……

这个已经弥漫生长的肿瘤还有手术机会吗?

"不幸的是,该肿瘤是一种弥漫性胶质瘤,从脑桥下部向下延伸至颈髓上部,侵犯延髓。没有真正的强化部分,因此无法通过任何形式的手术帮助病人。肿瘤很可能已经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意识等功能。

此外,患者的吞咽功能也可能受到严重影响,极有可能引发吸入性肺炎,可能患者已经患有吸入性肺炎,因为这可能是发烧的原因。必须对此进行检查和治疗。应尽快进行气管切开术,因为这种肿瘤会影响患者的吞咽功能,甚至呼吸功能也会受到影响。"

从手术中能否获益是判断是否需要手术的重要指征。如果病人术后变得更差、甚至残疾、长期昏迷不醒,手术风险远远大于获益时,进行手术治疗是没有意义的。同时对于很多神经外科疾病患者,手术时机也很重要。

然而对于偶然查出的胶质瘤,或者没有什么症状的低级别胶质瘤,又该如何应对?这位78岁的老人,因为脑梗进行定期随访,居然意外记录下一个胶质瘤从无到有的完整发展史。

脑梗随访,却发现一个从无到有的胶质瘤

2012年7月,一位78岁脑梗患者的随访MRI,在左侧小脑半球意外捕捉到一个微小异常信号。由于患者当时全无症状,该信号被初步判断为"无症状脑梗"(图A、B),未作特别处理--这类微小病灶在临床中并不罕见,许多人甚至终生与之共存而毫无察觉。

然而仅仅3个月后,复查影像显示,这个曾被忽略的小点已悄然长大(图C)。令人警惕的是,患者依然未出现任何不适,大脑仿佛对这个"不速之客"毫无戒备。

直至2012年12月再次复查,真相终于浮出水面:病灶不仅持续增大,更出现了典型的强化信号(图D)。此时患者开始构音不清、步态不稳。医生立即进行手术,当颅骨打开,那个潜藏已久的"敌人"现出原形:并非脑梗,而是病理证实为WHO Ⅲ级胶质瘤。

案例来源:Int J Surg Case Rep. 2016 Mar 18;22:28-31. doi:
10.1016/j.ijscr.2016.03.020

低级别胶质瘤恶化可以预测吗?

胶质瘤可能在症状出现前早已悄然生长。值得注意的是,低级别胶质瘤的进展具有不可预测性,这是一种有些"突然"的肿瘤,它可能突然长大、突然恶化……且即使恶化也可能不伴随癫痫、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这是大脑的代偿能力--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大脑就像一支足球队,当某个球员(脑区)受伤下场,其他队员会调整战术、补位作战,默默扛起队友的职责。一旦到达临界值,就会"崩溃"!

2023年,在一项关于偶然发现的胶质瘤研究《Oncological and functional outcomes support early resection of incidental IDH-mutated glioma》中指出,对于偶然发现的弥漫性低级别胶质瘤,仍呈缓慢而持续的生长,其生长速率约 3.5 mm/年。不仅体积随时间增加,即便在无症状患者中亦可发生恶性转化。相关研究中还发现肿瘤 28 个月内体积平均增长约20cm³。

近年来,治疗理念正由"观望等待"逐步转向"预防性手术",其理论依据是早期、彻底的手术切除有望延长总体生存。因此,当前研究推荐在保护功能下追求最大限度的安全切除。已有多项研究分别评估了接受预防性手术的此类患者的功能、癫痫及肿瘤学预后,也证实了尽早手术的重要性。切除时机越早,肿瘤体积越小,实现全切除的可能性越大,从而带来更佳的预后。

来源:夜柒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