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0月6号,OpenAI在旧金山开了场DevDay开发者大会,一上来就扔了个大招,要把咱们平时用的ChatGPT,从单纯聊聊天的工具改成能集成各种功能的AI操作系统。
2025年10月6号,OpenAI在旧金山开了场DevDay开发者大会,一上来就扔了个大招,要把咱们平时用的ChatGPT,从单纯聊聊天的工具改成能集成各种功能的AI操作系统。
这事儿听着像技术圈的常规更新,可实际用起来,不管是上班干活还是日常用APP,都可能变个样。
以前咱们用AI工具,总觉得有点“断档”。
比如写文案的时候,想配张图得切到Canva,想找首背景音乐又得开Spotify,来回跳界面不说,思路都容易被打断。
这次OpenAI搞的“AppsinChatGPT”,就是把这些第三方应用直接装进ChatGPT里,不用跳转就能用。
我身边有个做新媒体的朋友,试了之后说太省事儿了。
他写推文的时候,在ChatGPT里说“帮我生成一张符合这篇文案风格的封面图”,系统直接调用Canva出了三个版本,他选一个改改细节,接着在ChatGPT里调用Spotify找了首背景音乐,整个流程下来没离开过一个界面。
本来想这功能可能就接入三五个常用APP,后来看OpenAI官网才知道,到10月的时候已经有200多个应用进来了,办公、设计、娱乐这些常用场景基本都覆盖了。
除了给用户省麻烦,OpenAI还放了个“AgentKit”给开发者。
这东西能搭那种多步骤的自动化任务,不是简单调个工具就完事儿,而是能按流程把多个工具串起来。
有个做电商的小公司,用它搭了个运营流程,先分析近期热门商品,再自动写商品文案,然后匹配投放渠道,最后看数据反馈。
以前做这些事,运营得盯着三四个软件,现在AgentKit自己就能跑下来。
这对小公司挺友好的,不用自己搭复杂的系统,拿AgentKit改改参数就能用,省了不少成本。
从只能单点用功能,到现在能把整个工作流串起来,感觉AI工具终于不是“帮个小忙”,而是能真的扛事儿了。
以前用ChatBot,总觉得它有点“笨”。
比如让它做个季度营销方案,你得一句句教它“先分析目标用户”“再找推广渠道”,少说一步它就卡壳。
这次DevDay之后,OpenAI把架构改成了“Agentic+Workflow”,简单说就是AI能自己拆任务、排流程了。
配套的还有个Workflow编辑器,是拖拽式的。
开发者不用写复杂代码,把“调用用户数据”“分析竞品”“生成方案”这些步骤拖成流程图,AI就按这个顺序跑。
我认识个做技术的同学,说以前搭个这样的系统得写不少代码,现在用编辑器半小时就能弄个初稿。
如此看来,以后小团队也能搭出适合自己业务的AI流程,不用再依赖大公司的定制服务。
API这块,OpenAI这次也挺实在。
出了三个新API,GPT-5Pro能理解很长的文本,写报告、分析长文档很有用;Sora2能生成4K高清视频,做短视频或者产品演示方便多了;
最关键的是“gpt-realtime-mini”,这是个语音模型,价格比以前的大模型低不少,中小开发者也能用上。
以前有个做教育APP的团队,想加个语音答疑功能,问了一圈API价格,觉得成本太高就搁置了。
这次gpt-realtime-mini出来,他们算了算成本,直接把功能加上了。
还有个“MCP规范”也挺有用,以前不同AI模型的接口格式不一样,开发者要给每个模型单独改代码,现在统一成一个标准,一次开发就能用在多个模型上,省了不少重复工作。
除了软件,OpenAI还悄悄搞了硬件。
9月份的时候,它和联想合作出了个“OpenAITerminal”,能语音交互,还能直接调ChatGPT的Agent功能。
比如家里用,你说一句“把客厅温度调到25度,再启动扫地机器人”,它就直接弄,不用再拿手机点APP。
BUSINESSINSIDER说这终端首月卖了10万台,看来不少人觉得这东西实用。
如此看来,OpenAI是想把软件和硬件串起来,弄个完整的生态。
整体看下来,OpenAI这次DevDay不是随便更个功能,是真的想从“卖AI模型”变成“做AI操作系统”。
不管是能调应用的ChatGPT,还是能自动化的AgentKit,再加上便宜的API和硬件,都是在搭一个能让大家方便用AI的框架。
毫无疑问,这会让更多人用得起AI,小公司能省成本,开发者能搞更多创新。
以后咱们用AI,可能就像现在用手机APP一样自然,不用再琢磨“这东西怎么调”“成本会不会太高”。
当然,后面谷歌、微软这些公司肯定会跟上,到时候竞争起来,说不定还会有更实用的功能出来。
对咱们普通人来说,以后用AI干活、过日子能更顺,这才是最实在的。
来源:世间一分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