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沈阳以后的钱怕是赚不完了,而是因为他开辟了个“新赛道”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1 10:48 1

摘要:在当前短视频平台的内容生态里,广告植入作为主流商业变现路径之一,早已不是新鲜事物。但长期以来,行业内普遍存在的植入方式,却始终未能很好平衡内容观赏性与商业信息传递的需求 —— 多数创作者要么在视频中途无预警插入产品介绍,打断原有内容节奏;要么生硬地将产品摆入镜

在当前短视频平台的内容生态里,广告植入作为主流商业变现路径之一,早已不是新鲜事物。但长期以来,行业内普遍存在的植入方式,却始终未能很好平衡内容观赏性与商业信息传递的需求 —— 多数创作者要么在视频中途无预警插入产品介绍,打断原有内容节奏;要么生硬地将产品摆入镜头,强行念出宣传话术,这种做法不仅让观众的观看体验大打折扣,更引发大量网友不满,评论区 “又来硬广”“划走了” 的吐槽已成常态。

就在这样的行业现状下,演员小沈阳近期推出的一则广告内容,却打破了大众对短视频广告植入的固有印象。不同于传统模式的生硬感,他将广告与自身擅长的小品形式深度融合,既保留了内容的娱乐性,又完整传递了产品信息,最终收获观众普遍认可。这一创新尝试,不仅让他在众多短视频创作者中脱颖而出,更可能为其打开更广阔的商业合作空间。

小沈阳广告内容的具体呈现:小品场景里的自然植入

小沈阳此次推出的广告视频,时长约 3 分 20 秒,整体框架完全遵循小品的创作逻辑,从场景设定到对话设计,都延续了他一贯的生活化幽默风格。视频开篇,镜头聚焦在一个布置温馨的家庭客厅:浅灰色的布艺沙发上搭着一条格子毛毯,茶几上放着半盘水果和一个打开的笔记本,背景里能听到厨房传来的水流声,场景细节充满生活气息,与他以往在短视频平台发布的家庭日常内容风格高度一致,让观众毫无 “即将观看广告” 的违和感。

随后,小沈阳穿着浅蓝色家居服从沙发上站起来,揉着腰走向厨房,边走边笑着吐槽:“我说媳妇,你这做顿饭,怎么把油溅得满身都是?这衣服要是洗不掉,又得买新的了。” 话音刚落,镜头转向厨房门口,他的妻子穿着围裙,手里拿着一件沾了明显油渍的白色 T 恤走出来,无奈地回应:“我也不想啊,炒个辣子鸡,油星子到处蹦,之前那瓶洗衣液洗这种油渍根本不管用。”

这一段对话看似是日常夫妻间的调侃,实则已为后续产品出场做好铺垫。紧接着,小沈阳从客厅储物柜里拿出此次合作的洗衣液产品,瓶身设计清晰地出现在镜头中,但他并未立刻开始介绍,而是继续用小品式的语气开玩笑:“你别愁啊,我前阵子刚拿到一款,人家说专治你这种‘做饭后遗症’,今天正好试试。” 说完,他走到阳台的洗衣池边,将 T 恤铺在盆里,先用水浸湿油渍处,再挤出适量洗衣液涂抹,边搓边继续对话:“你看啊,不用泡太久,就这么轻轻搓几下,这油渍就淡了,比之前那瓶省劲儿多了。”

整个演示过程中,小沈阳没有刻意对着镜头念产品成分或功效,而是通过夫妻间的互动自然带出核心卖点 —— 比如提到 “洗油渍快” 时,他会展示搓洗后明显变淡的污渍;提到 “方便” 时,会说 “不用提前泡,下班回来随手就能洗”。视频结尾,两人拿着洗干净的 T 恤笑着看向镜头,小沈阳补充了一句:“家里有做饭爱溅油的,或者有孩子总把衣服弄脏的,这个真能试试,省不少事儿。” 这句话既像是朋友间的推荐,又精准传递了产品的目标用户群体,没有任何商业宣传的生硬感。

传统广告植入的痛点:为何观众反感不断?

要理解小沈阳此次广告创新的价值,首先需要看清当前短视频广告植入的普遍问题。在流量变现的需求下,多数创作者选择的植入方式,本质上是对内容完整性的破坏,这也是观众反感的核心原因。

以生活类短视频为例,某美食博主在探店视频中,前 5 分钟都在正常介绍餐厅的菜品口感、环境氛围,镜头语言和解说节奏都保持流畅。但在视频中段,他突然停下筷子,拿起桌上的某品牌饮料,对着镜头说:“今天喝的这款饮料,口感清爽,还富含维生素,大家平时吃饭的时候可以试试。” 这段介绍与之前的探店内容毫无关联,不仅打断了观众对美食内容的关注,更让原本真实的探店场景显得刻意 —— 观众很容易意识到 “这是广告”,进而产生抵触心理。评论区里,“好好探店不行吗,非要插广告”“看到这里直接快进了” 的留言占比超过六成。

另一类常见的植入方式,是 “道具式强行出镜”。某母婴类博主在分享孩子日常玩耍的视频时,会在镜头角落里刻意摆放某品牌的奶粉罐或玩具,甚至在孩子玩耍过程中,突然把产品拿到孩子面前,让孩子对着镜头说 “我喜欢这个”。这种方式不仅破坏了视频的生活化氛围,更因为涉及儿童,容易引发 “利用孩子做广告” 的争议。有网友在这类视频下留言:“看孩子日常挺治愈的,一看到刻意摆的产品就觉得不舒服,感觉变味了。”

除了内容割裂,传统植入的另一大问题是 “信息过载”。部分创作者为了满足广告商的要求,会在短时间内密集传递产品信息,比如在 1 分钟的视频里,既说产品成分、功效,又说优惠活动、购买链接,导致内容节奏混乱。某美妆博主在分享妆容教程时,中途插入某品牌粉底液的广告,在 30 秒内快速念出 “持妆 12 小时、不卡粉、适合干皮、现在下单立减 50 元” 等多个信息点,语速快到几乎听不清,镜头也在粉底液和博主面部之间快速切换,让观众既无法跟上信息,又觉得烦躁。这种 “为了广告而广告” 的做法,最终导致的结果是:观众要么直接划走视频,要么记住了 “这是广告”,却没记住产品的核心信息,广告效果与观众体验双输。

小沈阳的优势:小品功底如何支撑广告创新?

小沈阳此次能将广告做成小品形式,并非偶然,而是基于他多年的小品创作与表演功底。从早年凭借春晚小品《不差钱》走红,到后续在各类喜剧节目中展现的创作能力,他始终擅长将生活化场景与幽默元素结合,这种能力恰好适配了短视频广告的核心需求 —— 让商业信息融入内容,而非凌驾于内容之上。

小品创作的核心,是 “用故事传递信息”,这与传统广告 “直接喊口号” 的逻辑完全不同。在小品中,所有的台词、动作都需要服务于场景和人物,不能脱离剧情单独存在。小沈阳将这种逻辑迁移到广告中,让产品成为 “剧情的一部分”,而非 “额外的道具”。比如在此次广告视频中,洗衣液的出现是为了解决 “妻子衣服沾油渍” 的问题,产品的使用过程是夫妻互动的一部分,核心卖点则通过对话自然流露。这种 “剧情驱动” 的方式,让观众在观看小品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接受了产品信息,而非被动听宣传。

此外,小沈阳的 “口语化表达能力” 也是关键。小品演员需要擅长用接地气的语言拉近与观众的距离,避免生硬的说教。在广告视频中,他没有使用广告商常见的 “专业术语”,而是用 “洗油渍快”“省劲儿”“家里有孩子的能试试” 这类日常对话,让观众感觉像是在听身边朋友推荐产品,而非接受商业宣传。这种亲切感,极大降低了观众对广告的抵触心理。

从受众基础来看,小沈阳在短视频平台积累的粉丝,本身就以喜欢其喜剧风格的用户为主。他此前发布的内容,多是家庭日常小品或幽默片段,比如模仿家人说话、分享生活中的趣事,这类内容已形成稳定的 “内容预期”—— 观众打开他的视频,就是为了获得轻松愉快的观看体验。此次广告视频延续了这一风格,本质上是 “用粉丝熟悉的内容形式,传递新的信息”,而非突然改变内容方向。这种一致性,让粉丝更容易接受,甚至有粉丝在评论区留言:“还以为是新的家庭小品,看到最后才知道是广告,不过一点都不反感,反而觉得挺实用。”

行业反响:广告商为何可能争相合作?

小沈阳此次广告创新的成功,不仅收获了观众的认可,更可能成为广告商眼中的 “理想合作对象”。对于广告商而言,短视频广告的核心诉求是 “有效传递品牌信息” 和 “提升产品好感度”,而小沈阳的模式恰好同时满足了这两个需求。

从信息传递效果来看,传统广告植入之所以效果有限,是因为观众的 “抵触心理” 会过滤掉大部分商业信息 —— 当观众意识到 “这是广告” 时,会不自觉地关闭注意力,导致广告商投入的资金无法转化为有效认知。而小沈阳的小品式广告,通过内容吸引力让观众主动观看,甚至完整看完,信息传递的完整性大幅提升。某广告行业从业者在社交平台分析这一案例时提到:“我们做过调研,观众对‘内容型广告’的信息记忆度,比传统硬广高出 40% 以上。小沈阳的视频里,产品卖点是跟着剧情走的,观众在笑的过程中就记住了‘洗油渍快’‘方便’这些点,这是硬广做不到的。”

从品牌好感度来看,小沈阳的模式实现了 “双赢”—— 观众通过优质内容获得娱乐价值,同时对产品产生正面联想;品牌则借助内容的好感度,提升自身形象。比如在此次洗衣液广告中,观众因为喜欢夫妻间的幽默互动,会不自觉地将 “轻松、实用” 的感受迁移到产品上,认为 “这是一个能解决生活麻烦的好产品”。这种 “情感连接” 式的宣传,比单纯的功能介绍更能打动消费者。有网友在评论区留言:“本来没想买洗衣液,但看他们用得挺方便,又觉得他们俩挺有意思,就去搜了这个牌子,打算试试。”

目前已有行业消息显示,在此次广告视频发布后,三家不同领域的快消品牌(包括家居清洁、食品、个人护理类)已通过中间人与小沈阳团队取得联系,希望探讨类似的合作模式。这些品牌的核心诉求高度一致:“不希望做硬广,而是希望用小品的形式,把产品融入生活化的场景里,让观众容易接受。” 有广告商表示,他们看重的不仅是小沈阳的流量,更是他 “能将商业内容转化为优质内容” 的能力 —— 这种能力在当前短视频广告市场中,属于稀缺资源。

后续可能的发展:内容与商业的平衡能否复制?

小沈阳此次的尝试,是否能成为短视频广告植入的新方向?从目前的反馈来看,这种 “内容即广告” 的模式,确实为行业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样本,但要复制成功,并非所有创作者都能做到。

核心原因在于,这种模式对创作者的 “内容创作能力” 要求极高。小沈阳的优势在于,他本身就是专业的小品演员,具备场景设计、台词创作、节奏把控的完整能力,能够将广告需求无缝融入内容创作中。而对于多数非专业喜剧演员的创作者而言,要在保证内容质量的同时传递商业信息,难度极大 —— 比如美妆博主若想模仿这种模式,需要设计合理的剧情场景,让化妆品自然出场,还要具备幽默表达的能力,这远超其原本的 “产品测评” 专业范畴。

不过,小沈阳的案例也为行业提供了一个重要启示:短视频广告的未来,必然是 “内容优先”。只有当商业信息不再破坏内容完整性,反而为内容增色时,才能真正实现观众、创作者、广告商三方的共赢。正如有网友在评论区所说:“不是我们讨厌广告,是讨厌破坏体验的广告。如果广告都像小沈阳这样,又好看又实用,谁会反感呢?”

目前,小沈阳团队尚未对外透露后续是否会继续推进小品式广告的合作,但从现有视频的播放数据来看,这则广告视频的完播率比他此前的日常小品视频高出 15%,点赞量和转发量也位居近期内容前列。有粉丝在评论区留言期待:“希望以后多拍点这样的‘小品广告’,又能看笑话,又能知道哪些东西好用,比单纯看广告舒服多了。”

来源:抚资讯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