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鲁迅能活到新中国成立会怎样?毛主席:我觉得只有两种可能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7-30 15:33 1

摘要:1957年7月的一个夜晚,上海。那天闷热。楼下风铃一点都不响。毛泽东穿过走廊,眼睛随手里的名单在来宾中梭巡。他忽然给自己惊了一下——罗稷南?那可真是老面孔。罗稷南赶紧起身,半是羞涩,手心里带着家乡的汗味,握住了毛主席的手。所有人都看过来,窃窃私语,有些年代味的

1957年7月的一个夜晚,上海。那天闷热。楼下风铃一点都不响。毛泽东穿过走廊,眼睛随手里的名单在来宾中梭巡。他忽然给自己惊了一下——罗稷南?那可真是老面孔。罗稷南赶紧起身,半是羞涩,手心里带着家乡的汗味,握住了毛主席的手。所有人都看过来,窃窃私语,有些年代味的默契在空气里流窜。罗稷南没抬头,怕把这尴尬泄露。

毛泽东也没追究当时什么人没来什么人迟到,他就那样很人情味地把罗稷南叫过来。十年前别离,说不想念肯定是假的。所以他大声问候,硬把沉默搅实,连会场都显得短暂热闹了起来。问完近况,他却给罗稷南下了一道近乎刁钻的题。毛主席随口吐出一句:“你现在都想什么?”气氛陡然安静。罗稷南心头飘过一些零碎念头,也许是因为太久没见,突然忍不住说了句:“我在想,鲁迅要是今天还在,他会怎样?”

空气有那么一秒的凝固。毛泽东摇摇头,有点像是自言自语——鲁迅?不外两种结局。要么进牢继续写,要么彻底闭嘴。谁都没反应过来,罗稷南的嘴角抽动了一下,差点没敢问下去。这种回答实在是,怎么说呢,不太讨喜。可是你要让他怎样?时代给谁的选择都不多。

这个场面对罗稷南很难释怀。毛泽东和鲁迅,明明论及两个人,但他们一生就是没见过面。可是毛主席总喜欢讲,自己的心跟鲁迅是同拍的。很多时候你说喜欢一个人,就是喜欢他的思路。他少年时在长沙,在北京,《新青年》总是塞满兜。鲁迅的白话小说和杂文,早早就入手。毛泽东那次初到北京,还专门奔了鲁迅家里,可惜偏偏碰了空,不在。只见着了周作人,据说是个冷淡得很的角色。

往后这些事,毛主席老年想起来,还有点遗憾。他说那会儿,北京所有做新文学的人,只有鲁迅没见上,这世界哪能事事都如意。

1920年时长沙上的文化书社,他还是个有点理想化的年轻人。书架上专拣鲁迅的书卖,不仅挣钱,也顺路薰陶自己。自打那个阶段,他对鲁迅的看法越来越立体,越琢磨越觉得有些别处没有的东西。

其实鲁迅和毛泽东这两个人的“真正交流”,得靠别人穿针引线。冯雪峰,这个名字,不太常有人记得。1933年冯雪峰闹自己被叛徒坑了,被动去了中央苏区。毛泽东那段时间官路不顺心情硬是阴郁,可听说冯雪峰来头不小,是鲁迅阵营里的人,反而主动见面。反正,后来他们经常说鲁迅,不聊别的。

而这份近乎缄默的“政治共鸣”,关系倒真被拉进去了。毛主席说,冯雪峰让他更理解鲁迅。这并不是溢美,有时候你读一个人作品再多,都抵不上旁人一句零碎的八卦。

1935年。长征结束,部队刚熬进陕北。鲁迅专门给党中央发了封电,说中国的未来全押在共产党身上,自己情愿做队伍里的“小兵”。这种话,听上去有点像套话,可信里几句却真不假。鲁迅这时候其实身体已经很糟,而且他最后几个月里(三十年代那种腥风血雨),还是不忘帮毛主席辩护。有个文章,叫《答托洛斯基派的信》,一连几次把毛主席的名字举了出来,替他撑腰。

到了1937年,陕北公学办一周年纪念鲁迅逝世活动。毛主席亲自去了,还拿了个一等的高帽子给鲁迅戴。夸他是现代中国的圣人。开完会没多久,鲁迅艺术学院被命名、成立,校训还要毛主席自己写。那八个字:紧张、严肃、刻苦、虚心。其实细想,和毛泽东最讲究的气质也一样。

后来在战地讲演现场,毛主席还特意讲:“党内外都有很多好知识分子。像鲁迅这样奋斗一生,精神和共产党没区别,不过他确实不是党员。”直来直去,就算鲁迅静静坐旁边,大概只会皱眉。

毛泽东的态度,党内领导跟着就变了。张闻天上会说,鲁迅是新文化的旗手。周恩来见人就夸鲁迅骨头硬,光“硬骨头”这仨字,他不知道夸了几遍。陈云、陈毅等前后都给鲁迅写过缅文、作过诗,也算一种仪式吧。

1938年,《鲁迅全集》第一次出版,那会儿陕北还是资源匮乏。地下党千方百计把一套书送到延安,交给毛主席。毛主席后来去世,《鲁迅全集》始终没离身。历数民国、高原、南北,像这样挂念一个作家的中国领导人,还真数不出第二个。

其实,毛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里夸鲁迅,下了本钱。四个“伟大”,九个“最”。你要问为啥,他自己都说过,鲁迅不止是写文章。他等于帮中国人想明白了该怎么活下去,这事对毛泽东是绝对有启发的。“伟大民族英雄”“文学家”“思想家”这些评价扔下去,算公认了。

文艺工作会议,延安最受传颂那一场。毛主席开会爱用比喻,说朱总司令是武装队伍,鲁迅就等于思想队伍“总司令”。一席话说下,下面鼓掌喊好,不懂的人大概也得跟着起哄。

这场会上,毛主席五次提到鲁迅,还借他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鼓动大家别怕得罪,做事要有韧劲。一场讲话起码能点燃多少激情,鲁迅多半都没想到。

鲁艺那些演员和作曲,散会后来到农村、兵营里,写出过很多后来家喻户晓的东西。其实你说是鲁迅影响了他们,有点夸张,但没他带头,气势真出不来。

毛主席晚年,鲁迅的书成了他枕边常客。自打1971年身体不行,靠在床上读书,别的书都不爱翻,鲁迅全集要是出了新大字版本,出版社会马上送过去,毛主席还会打趣,“断炊了”,这玩笑其实有点苦味。

1975年,毛主席已经很虚弱,看完鲁迅的杂文,还能挥手写下“吃烂苹果”四字。这是他批注鲁迅的最后一笔了,说的其实是批评家该帮翻译文章,看哪里烂就剜哪里。讲白了是要用心,用劲。

中国那么多领袖,历史人物,毛主席的溢美词汇很少会随便地送给谁。孙中山评价极高,也没鲁迅的多;各路文武科学家,基本就专业上表扬一下。而鲁迅,就不止这么简单,情感全掺在里头,热烈甚至矛盾。

但毛主席也不是盲目崇拜,批评倒递得挺真诚。1933年同冯雪峰琢磨《阿Q正传》,说鲁迅看错了群众,低估农民反抗地主的勇气。后来写信给周扬,还又提醒:鲁迅没看到农民身上的一面。

偏偏这点,毛主席太清楚。因为他是从湖南、井冈山、瑞金一步步出来,亲眼见过农村的爆发。农民的那股狠劲,没有亲经历你真想像不到。鲁迅的小说有时候很低沉,只有被压迫、受欺骗的百姓,英勇斗争的气质是藏在背面的。毛主席说,阿Q革命其实是有点革命气的,这个问题鲁迅的书还是道明白的。

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也饱受争议。1956年的一次谈话,毛主席说,鲁迅对中医和京剧看法不准。中医嘛,反复讽刺,不留情面。京剧的男旦表演,鲁迅瞧不上眼。对梅兰芳不客气,也没什么遮掩。可话说回来,毛主席提一句批评,还总喜欢补上个理由:“毕竟中医治死了鲁迅父亲”,这不是徇私是什么?

有些人爱挖苦鲁迅,觉得他太锋利,实际上他爱戏、爱小说。这东西说不准,毛主席批评完,有时候还护几句:“地方戏他是喜欢的。”

批评里带着维护,也没人真搞得清毛主席到底立场有多坚定。你说他全盘肯定?肯定不是。他失望过,但更愿意把鲁迅拉进“革命共同体”。有点像朋友之间的口头咕哝,谁都没想太多后果。

有意思的是,鲁迅一生警惕偶像被神化,可毛主席偏偏喜欢把他摆神坛。你说两人心灵相通?都对。反过来想,时代本来就是乱的。情感和理智在毛主席身上混得一塌糊涂,其实大多数中国人都差不多。“既敬又怨”这种复杂,今天回看才觉得有趣。

当然,这些故事有些细节很难考究。可毛主席读鲁迅,批注鲁迅、推荐鲁迅、赞扬鲁迅,实实在在推高了鲁迅在后世的话语权。有没有夸大?肯定有,谁又敢说没一点个人情绪夹杂。

身份的交错,人际的碰撞,历史潮水卷走了无数名字,剩下的不到十个。鲁迅、毛主席的故事摆上今天,味道反而浓烈。有人说两人气质各异,其实同质成分远远大于表面不同。

你要讲一个作家和政治家的相互成全,有时候他们都不信命,临到头来却还真被命推着走完一遭。

如此看来,中国的现代文学和革命政治,二者纠缠、彼此投射,缺一不可。至于是毛主席成就鲁迅,还是鲁迅照见毛主席,谁说得清呢。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