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董倩1995年从北大历史系毕业后进入央视,先在《焦点访谈》当编辑,后来主持《东方之子》《新闻调查》《新闻1+1》等节目。
央视有这么一位主持人,北大历史系毕业,在央视干了26年,
拿过金话筒奖,主持过无数重要节目。
按理说,这样的履历应该让她成为观众心目中的"标杆",
可事实恰恰相反,她的名字一出现,评论区就炸了锅。
有人说她冷血,有人喊她"滚出主持界",这个人就是董倩,今年54岁。
董倩1995年从北大历史系毕业后进入央视,先在《焦点访谈》当编辑,后来主持《东方之子》《新闻调查》《新闻1+1》等节目。
2001年,她凭着扎实的业务能力拿下"金话筒奖"。这些年里,她参与过澳门回归直播、神五神六发射报道、两会报道,可以说是央视的"老将"了。
她的采访风格一直很犀利,提问直接,从不绕弯子。
这种风格在政经新闻里确实很有力度,可一旦用在灾难现场或者情感类采访中,就容易出问题。
2008年汶川地震,董倩采访一个刚从废墟里救出来的孩子。她问:"你被压在下面时害怕吗?""有没有感到绝望?"
这些问题让不少观众看着心疼,觉得孩子刚经历生死,情绪还没缓过来,问得太直接了。
从那时候起,"冷血"这个标签就开始跟着她。
2013年,她采访郎平。当时郎平刚从美国女排主教练的位置回国执教中国女排,董倩问了一句:"你当美国队主教练的时候,打中国队,是不是很纠结?"
镜头里的郎平愣了一下,笑容明显收敛了,这个问题确实有点尴尬,观众觉得她不太会照顾被采访者的感受。
真正让她陷入舆论漩涡的,是2015年天津港爆炸事故的采访。那次爆炸造成165人死亡,其中消防人员99名。
董倩采访一位刚从火场出来的年轻消防员,问:"作为家里的独子,假如你要是出点事儿,爹娘怎么办?"
这句话一出口,消防员沉默了,眼圈通红,观众看完视频后,评论区几乎是一边倒的批评。
大家觉得,这种时候不应该揭别人的伤疤,尤其是刚从生死线上回来的人。
2019年四川凉山森林火灾,31名扑火人员牺牲,董倩采访一位幸存的消防员,又问:"你跟那位牺牲的战友关系好吗?你自责吗?"
这样的提问方式再次引发争议。网友说她是在"二次伤害",甚至有人直接喊话:"让她别干了。"
面对这些批评,董倩的回应一直很淡定,她说过:"采访就要戳到核心,我没有错。"
在她看来,记者的职责就是揭示真相,不是取悦观众,她坚持认为,只有逼近痛点,问题才能被真正看见。
这种职业态度,在新闻界不少人看来是敬业,可在普通观众眼里,就成了"不近人情"。
其实回头看董倩的成长轨迹,她确实一路顺风。生在北京,父母宠爱,18岁考上北大,毕业就进央视。
刚入行那会儿,她在《焦点访谈》做编辑,每天面对一群资深前辈,压力大到暴瘦十几斤。
不过她没退缩,硬是靠着韧劲从零开始学新闻,这种性格成就了她的职业高度,但也让她在某些时刻显得"不太灵活"。
她习惯直来直去,采访时不拐弯、不绕圈,面对不同的对象,她也很少"切换语气"。
这种方式用在质询官员、追问真相的场合,确实很有力度,可用在灾难现场、面对受伤的人,就容易让人觉得缺乏温度。
2025年4月,董倩在江汉大学举办了一场"阅读,抵达世界的另一种方式"主题分享会。
从公开报道来看,她的状态还是挺不错的,也没有因为这些年的争议而改变什么,
她依然保持着那种直接、锋利的风格。
在央视众多主持人中,董倩的风格确实"另类",董卿温婉知性,撒贝宁幽默高情商,
董倩——锋利、直接、有棱角。
她是那种宁愿被骂,也不愿"端着"的主持人,白岩松在给她写的序言中说过,
"她一旦坐到人物专访提问人的位置上,那个心中有野马的董小姐就出现了,于是问题一个又一个出发。"
这话其实很准确,她确实是那种"不问到底不罢休"的主持人。
有人说,她的问题太尖锐,但从职业角度讲,她问的每一句,确实都击中了核心。
只不过,观众在悲伤的时候,并不希望看到"真相",大家更想被安慰。
这就是矛盾所在——职业要求和人情之间,总得做个选择。董倩选择了前者。
董倩的争议,说到底是职业态度和观众期待之间的错位。
她追求真相,观众需要温度。这两者本来不应该对立,只是在某些特殊时刻,天平很难平衡。
她没有错,观众也没有错,只是彼此站的位置不一样。
来源:靳律法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