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察右前旗平地泉镇南村,“板凳课堂”让党课、议事会等从“室内”向“室外”延伸,使党员群众面对面、膝促膝、心连心,以群众“口碑”检验教育“成色”,为党员群众教育注入了新活力。
在察右前旗平地泉镇南村,“板凳课堂”让党课、议事会等从“室内”向“室外”延伸,使党员群众面对面、膝促膝、心连心,以群众“口碑”检验教育“成色”,为党员群众教育注入了新活力。
今天是察右前旗南村“板凳课堂”每周一课的日子,阴天里暮色刚至,党员干部、志愿者与群众就围坐在一起。没有严肃的会场,没有传统的高台讲坛,取而代之的是一张张普通的小板凳和带着乡音的大白话,今天的党课内容重点是村容村貌整治问题。
作为察右前旗南村的“土著居民”,这是村民郭福奎第一次参加板凳课堂,开始只是好奇,国家政策理论咋能讲得这么吸引人?没想到,第一堂课,老郭就被“点了名”——家门口确实不干净,但也让他第一次意识到,这关乎的是全村的形象,乡风文明马虎不得。
察右前旗平地泉镇南村党总支书记杨小军介绍,我们将“板凳课堂”搬到室外,通过面对面讲政策、聊发展的形式,把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柴米油盐、茶余饭后,打通理论传播的“最后一公里”,目的就是为了建设好美丽文明乡村。
作为全国文明村镇,察右前旗平地泉镇南村率先开设“板凳课堂”,创新宣讲模式,让村民在增强“责任感”“荣誉感”的同时,将党的创新理论切实转变为自身行动。
察右前旗平地泉镇南村位于全国冷凉蔬菜种植带,全村共有耕地面积6400亩,便捷的区位优势加上得天独厚的交通条件,让南村的订单农业发展迅速。
针对农村群众“政策看不懂、流程理不清”的痛点,南村的“板凳课堂”从“被动挂号”变为“主动问诊”,创新推出“点单式”宣讲服务机制,针对村民集中反映的线上销售问题,村里专门邀请了电商销售老师,因此第二次“板凳课堂”如期开课了。这次,老郭搬着小凳子,早早坐在了第一排。
从政策解读到技能帮扶,“板凳课堂”始终紧跟村民需求。随着乡村振兴的深入推进,像老郭这样有干劲、肯学习的“新农人”不断涌现,他们的困惑也从“如何起步”转向了“如何走得更好更远”。
三年前,看着大家开农家乐赚了钱,老郭也把外租的温室大棚收了回来,一头扎进大棚开始了葡萄种植。可真正上手才发现,选品种、买树苗、学技术,每一步都充满挑战,四处学习取经成了“熟手”,线上销售又让老郭犯了难。
察右前旗平地泉镇组织委员李宇说:“‘板凳课堂’紧密结合群众关心的种养殖、线上销售等热点,邀请农技专家、电商企业带着技术加入课堂,为村民现场解决问题。”
在南村,像老郭这样靠种植葡萄增收的农户还有很多。通过“板凳课堂”讲解政府补贴,提供精准技术扶持,引导村民发展特色种植。目前全村678名常住人口中,已有452人参与到了采摘种植、旅游服务产业链中,2028亩设施农业用地成了村民的“致富田”。第二次“板凳课堂”结课后,老郭注册了抖音号,并在笔记本上认真写下了:线上卖葡萄是为了致富。
近年来,南村上下水、天然气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同时引入特色餐饮企业,让游客能“就地采摘、就地加工”,体验地道农家风味,也为民宿产业发展带来契机,这让老郭萌生了开民宿的想法。
没过几天,老郭就来到了察右前旗政务服务大厅。这次,他将“板凳课堂”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了实践中。此前,办理相关证照时,厚厚的材料清单、往返奔波的路程让不少村民犯了难,这次,察右前旗行政审批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专业帮办代办团队给予大力支持,让老郭不再为办证犯难。
察右前旗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张坤说:“我们帮办代办团队加入‘板凳课堂’,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办证问题,打破部门壁垒,整合旗、乡(镇)、村三级力量组建帮办代办队伍,通过优化办理流程、精简审批材料、推行上门服务,降低群众办事成本,有效避免了材料反复改、群众来回跑的情况。”
村民们的急难愁盼问题都能在“板凳课堂”上提出、商议、解决。小小的“板凳课堂”不仅让心与心贴得更近,也将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实际行动,更让群众在作风转变中切实感受到了新变化、新成效。
“板凳课堂”转变的不仅是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更点燃了他们的工作激情,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宋东升)
来源: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