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秋十月,在鄂尔多斯市乌审旗苏力德苏木的500亩枣林里,玛瑙般的果实压弯枝头。工人们穿梭林间,指尖轻触便落下浑圆饱满的红枣。
金秋十月,在鄂尔多斯市乌审旗苏力德苏木的500亩枣林里,玛瑙般的果实压弯枝头。工人们穿梭林间,指尖轻触便落下浑圆饱满的红枣。
“今年亩产突破2000斤,比往年增产近四分之一!”内蒙古乌审红枣科技小院负责人李孔望着硕果累累的枝头,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这片扎根毛乌素沙地的“甜蜜基地”,正以科技为笔、产业为墨,绘就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科技小院,沙海里的“红枣基因库”
采集、测定、记录……在内蒙古乌审红枣科技小院的实验室里,来自内蒙古农业大学的高泽宇和张少宾正在研究枣树嫁接技术。
2024年,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公布的《关于同意设立“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技小院”的批复》中,位于鄂尔多斯市乌审旗苏力德苏木的“内蒙古乌审红枣科技小院”成功获批国家级科技小院。
在科技小院的玻璃展柜里,红枣品种标本诉说着这里的科研故事——李孔与内蒙古农业大学合作,带领团队成功培育出适合沙地生长的“蒙枣1号”“蒙枣2号”“蒙枣3号”,三个自主选育良种已在全市推广种植。2024年,“沙地枣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应用”项目荣获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作为国家级科技小院,这里不仅是品种的“育种工厂”,更是技术的“孵化中心”。通过“合作社+基地+农牧民”模式,科研团队创新推广矮化密植集约经营技术,将传统枣树种植密度提升,让每滴汗水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量。同时,科技小院还推广种植酸枣、山楂,帮助更多农牧民走上生态产业化的富民之路。
国庆期间,络绎不绝的游客体验采摘乐趣,是科技小院发展休闲农业的写照。
产研融合,培育乡村振兴“新农人”
“以前种枣靠经验,现在靠数据。”苏力德苏木红枣种植户苏叶拉告诉笔者,通过参加小院举办的科普惠农培训,他学会了如何判断树体健康状况,应用生物防治技术让农药用量减少一半。
这样的转变,源自科技小院构建的“专家领航+团队攻坚+本土培育”人才体系——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3人,高级职称人员9人,以及农艺师、林业工程师、农技师等中级职称人员7人,还聘请了一批经验丰富的退休老干部、老专家和枣农,组成了一支既具备坚实理论基础又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团队。
在实验室与田间地头的良性互动中,一支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牧民队伍正在成长。
他们中有能操作无人机巡园的“飞手”,有精于枣产品深加工的“工匠”更有带领村民成立合作社的“领头雁”,让毛乌素沙地的红枣产业从“靠天吃饭”转向“科技当家”。
三产互接,激活绿色发展新动能
当夕阳为枣林镀上金边,小院里飘出阵阵清香。
“我们正在打造‘红枣+旅游’‘红枣+康养’产业链。”李孔指着枣园介绍,未来将红枣产业化发展,推动一产接二连三。
这种融合发展模式,让每颗红枣的价值持续提升。
更深远的变化发生在生态领域。一棵枣树就是一台“固沙机”,一片枣园就是一个“碳汇库”。
下一步,乌审旗将谋划红枣科技小院升级版,建设数字农业示范基地,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正如李孔所言:“我们要让科技小院成为永不落幕的‘田间课堂’,让每一粒红枣都成为乡村振兴的‘金种子’。”
当秋风再次拂过毛乌素沙地,那漫山遍野的红枣红,必将映照出更加绚丽的小康图景。(杨潇、赵蕊)
来源: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