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性贵州 有问必答丨是鸦是雀?邂逅林间黑色精灵发冠卷尾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1 10:23 1

摘要:在贵州林科院云关山林场,我曾看到一只全身乌黑的鸟儿,在林冠上一闪而过,是星鸦?是乌鸦?或者是树雀?是卷尾?因为没有看清,不敢断定。前两天去省植物园,在一棵叶子差不多掉光了的大树上,又看到了那种黑色的鸟儿,这次不是一只,而是好几只,在林冠上飞来飞去,宛如林中游走

在贵州林科院云关山林场,我曾看到一只全身乌黑的鸟儿,在林冠上一闪而过,是星鸦?是乌鸦?或者是树雀?是卷尾?因为没有看清,不敢断定。前两天去省植物园,在一棵叶子差不多掉光了的大树上,又看到了那种黑色的鸟儿,这次不是一只,而是好几只,在林冠上飞来飞去,宛如林中游走的墨滴。我赶快举起相机,“咔,咔,咔”地拍照下来。仔细一看,它们只是身上是黑色,颈间还点缀着若隐若现的亮蓝色斑点。它们是发冠卷尾,森林中优雅的舞者。

发冠卷尾的个体不算大也不算小,成年体长约32厘米,通体羽毛是深邃的墨黑色,甚至在阳光下折射出金属般的光泽。头颈部呈蓝紫色,背部和胸部泛着绿辉,翅膀和尾羽则闪着古铜色。最引人注目的,是它们前额的数根绢丝状绒羽,如同额前梳起的发冠,卷曲着向前伸出,长达10厘米,随风轻摆,平添几分飘逸。颈侧的亮蓝色斑点并非单纯的色块,而是由特殊结构羽毛形成的虹彩,随着光线角度变幻着光彩。这些结构色斑点会随光线角度变化亮度,成为个体间识别、求偶展示的重要视觉信号。雄鸟在求偶时会特别展示这些斑点,并配合复杂的飞行姿态吸引雌鸟。

雌雄羽色相似,乍一看,根本没法区分开来,唯有在繁殖季节通过行为细节才能辨别。雄鸟善鸣叫,声音多变,被激怒时鸣叫会噪杂而喧闹,但是清晨愉悦时鸣叫声非常悦耳。能模仿其他鸟类的叫声,甚至学会一些简单的人类活动声音。雌鸟明显要安静很多,只是在与雄鸟追逐时才发出叫声。另外,体色上也略有差别,雌鸟体羽上的铜绿色金属光泽不如雄鸟鲜艳,额顶基部的发状羽冠亦较雄鸟短小些。那么问题来了,发冠卷尾的名字是如何由来的?先留个悬念,文章最后作答。

发冠卷尾在中国主要分布于西南、华南地区,海拔1500米以下的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贵州正是它们的重要栖息地,在云关山林场和贵州省植物园这样的环境里,既有躲避场所,又有丰富食源,它们当然如鱼得水。

每年三月,当春风吹绿南岭,发冠卷尾便开始从东南亚的越冬地北迁,飞行数千公里,返回中国的繁殖地。四至七月是它们的繁殖季节,届时你会看到它们忙碌地筑巢、求偶、育雏。它们用细草、苔藓、树皮纤维等材料,在乔木的高枝杈上筑起杯状巢,精巧而隐蔽。雌鸟每窝产卵3-4枚,卵呈粉红色,布有褐色斑点,经过约16天的孵化,雏鸟破壳而出。

它们习惯群居,常以5-8只的小群活动,在森林中协同觅食、互相警戒。飞行技巧高超,能在空中急转、悬停、俯冲,精准地捕捉飞行的昆虫。它们的食谱包括蛾类、蝶类、蝉、甲虫等,是森林害虫的重要天敌。我曾在云关山林场目睹一场发冠卷尾的集体防御:一只凤头鹰闯入它们的领地,五六只发冠卷尾立即组成战斗队形,轮番俯冲攻击这只体型远大于自己的猛禽,发出尖锐的警告声,直到入侵者狼狈逃离。这种勇敢与团结,让人对这些黑色精灵肃然起敬。

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发冠卷尾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作为昆虫捕食者,它们有效控制着森林害虫的数量,维护着生态平衡。研究显示,一窝发冠卷尾在育雏期间能消灭数以万计的害虫,是名副其实的“森林卫士”。但它们对栖息地质量要求较高,需要完整的森林结构和丰富的昆虫资源来作支撑。

它们不惧人类,常在人类活动区域附近觅食,与我们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如今,森林片段化、农药使用导致的昆虫减少、气候变化引发的物候错位,都在影响着发冠卷尾的种群动态。在贵州部分地区,由于适宜栖息地的减少,它们的数量已呈现下降趋势。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黑色鸟类常被赋予神秘色彩,发冠卷尾却以其优雅姿态和清脆鸣声赢得了观鸟者和自然爱好者的喜爱。但请记住,观察时保持距离,不干扰它们的正常活动,不用闪光灯拍照,不播放鸟音引诱,让这些黑色精灵在属于自己的家园中自由生活。

关于发冠卷尾,这些冷知识你也许感兴趣:

随着光线角度变幻着光彩

发冠卷尾颈侧的亮蓝色斑点并非单纯的色块,而是由特殊结构羽毛形成的虹彩,随着光线角度变幻着光彩。这些结构色斑点会随光线角度变化亮度,成为个体间识别、求偶展示的重要视觉信号。雄鸟在求偶时会特别展示这些斑点,并配合复杂的飞行姿态吸引雌鸟。

有效控制着森林害虫的数量

作为昆虫捕食者,发冠卷尾有效控制着森林害虫的数量,维护着生态平衡。研究显示,一窝发冠卷尾在育雏期间能消灭数以万计的害虫,是名副其实的“森林卫士”。

最后回答文中问题:发冠卷尾名字的由来与其独特的头部羽毛特征直接相关。其头顶后脑部位生长着细长的发状冠羽,在飞行或静止时,这些羽毛会随风飘动,形似人类头发的动态效果,因此得名“发冠”。同时,它们的尾羽呈深叉状,外侧羽端向上卷曲,如同艺匠精心打造的卷轴,“卷尾”之名由此而来。

来源:动静新闻

相关推荐